原標題: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產生于距今57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向西發展的一種類型。其中包括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等主要類型。歷經了3000多年的發展以后走向衰落,到公元前的夏、商以后逐漸結束。主要分布于黃河上游的甘肅、青海的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一帶,因1923年首先發現于甘肅臨洮的馬家窯村而得名。馬家窯文化以彩陶器皿為代表,它的器型豐富多姿,圖案極富于變化和絢麗多彩,是世界彩陶發展史上無與倫比的奇觀,是黃河流域遠古先民創造的最燦爛的文化之一,也是彩陶藝術發展的頂峰。
從以上這些彩陶可以看出,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已創造出中國畫的最早形式,這些彩陶繪制明顯都是以毛筆作為繪畫工具、以線條作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于墨)為主要基調,間以紅色,就是所謂“丹青”,奠定了中國畫發展的歷史基礎與以線描為特征的基本形式。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畫,就是神奇豐富的史前“中國畫”。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