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中旬,制硯近30年的甘肅甘南州卓尼縣洮硯鎮人盧保勝,正在鉆研如何增加洮硯文化內涵。 張婧 攝
中新網蘭州9月25日電 (記者 殷春永 張婧 高瑩)受到歷代文人所追捧的硯臺,皆為一硯一銘,而在制硯近30年的盧保勝看來,一方好硯還要有實用且美觀的盒子來收藏,以及傳拓技藝將硯形進行保留,所謂“一硯一銘、一盒一拓”,由此增加其文化內涵,未來才有更高的收藏價值。
盧保勝出生于甘肅甘南州卓尼縣洮硯鎮,制作洮硯最好的石料“老坑石”就產于此,這里也被稱為“洮硯之鄉”。過去,當地人制硯養家糊口,家庭作坊世代流傳,盧保勝自幼受到家鄉洮硯文化的熏陶,15歲時的他初中還未畢業,便已跟著家人學習選料、拓坯、雕刻、打磨、拋光等工序。
甘肅洮硯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澄泥硯齊名,并稱“中國四大名硯”,其以石色碧綠、石質溫潤、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干涸的特點稱譽文壇。

圖為盧保勝為提升洮硯文化內涵,制作“一硯一銘、一盒一拓”成品展示。 張婧 攝
“制作一方好的硯臺,石料的選用頗為講究。”盧保勝說,“老坑石”中的極品,當屬“鴨頭綠”,碧綠如藍,輕撫如嬰兒肌膚,儲量極少,自宋末就已斷采,現今每得一塊鴨頭綠可視之為千年古董。
身為一名惜石又愛石的制硯藝人,盧保勝每拿到一塊毛料,都不急于下刀,而是仔細觀察它的形狀、色澤、紋路,甚至有些石瑕,巧妙利用做到“因石造型”。用其自然美設計出獨特且不可復制的洮硯作品,多年來,他一直這樣要求自己。
為提升制硯技藝,盧保勝多方拜師學藝,一手扶硯臺,一手持刻刀,精雕細琢后,方寸間盡顯萬千氣象。

圖為傳拓技藝將硯形進行保留。 張婧 攝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視,當地政府也出臺一系列政策,出資鼓勵年輕洮硯雕刻師進入大專院校,盧保勝參加非遺文創、雕刻技藝培訓研修班,聆聽資深專家老師系統講座,以及國家級文化藝術博覽會,跟其他硯種和制硯人員接觸,交流學習,揚長避短。
在卓尼縣,僅硯石產地洮硯鎮,就有近千人從事洮硯加工和銷售,洮硯產業依然成為發展地方經濟、提高家庭收入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卓尼縣官方還打造了洮硯文化街,這是一條集中展示當地洮硯文化的特色街區。目前,洮硯文化街已入駐洮硯研發銷售企業26家,實現洮硯產品的產銷對接。
盧保勝也在該街區免費獲得一間2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談及未來的洮硯發展,他信心十足。“從雕刻普通硯臺到制作高檔精品硯,雕刻技藝和設計理念進步很快。”他說,目前又逐漸向文人硯發展,而這一變化要求藝人不僅會雕刻,還要精通文學、美學、書畫、硯學理論、金石雕刻、傳拓技藝等。
為此,盧保勝多方拜師學藝,提升制硯綜合素養,并以上述傳統文化藝術于一體的洮硯藝術為目標,分別與書畫、傳拓、美學等多領域跨界合作,在上海搭建洮硯文化藝術館的交流平臺,加大對洮硯文化的宣傳和雕刻人才培養,創作具有文人氣息、實用,以及收藏價值更高的洮硯藝術品,引導洮硯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完)
相關新聞
- 2021-09-18【網絡中國節·中秋】大漠里、山巒中,溫一壺月光
- 2021-09-18【網絡中國節·中秋】天水石門山:且看石門月夜奇
- 2021-09-18【網絡中國節·中秋】嘉峪關關城:樓頭月滿漠風寒
- 2021-09-18【網絡中國節·中秋】鳴沙山·月牙泉:月映鳴沙泉光美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