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蘭人路易·艾黎,1927年來到中國,與中國人民風雨同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奮斗了整整60年。
40年代,他在山丹建學校、辦工廠、設醫院、開礦山、辦農場,由此,在河西走廊及山丹歷史上第一次有了汽車、拖拉機、電燈、電報、陶瓷,有了玻璃,有了洋醫生和洋教師,有了西醫西藥和手術治療。1953年他離開山丹定居北京。1987年12月27日,路易·艾黎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如今,路易·艾黎這位“異鄉人”雖然已離去多年,但與張掖山丹的故事依然在繼續。漫步山丹街頭,艾黎“印記”依舊可見,艾黎大道、艾黎紀念館、艾黎故居、艾黎與何克小火車……艾黎儼然已成為當地一個文化符號和培黎精神的支點。

絲路悠長,歷史回響。今天,在路易·艾黎深愛的這片土地上,山丹人民正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旅游資源的深度融合,書寫著文旅發展的新篇章,在賡續文化血脈的征程中,展現出無限的活力與潛力。

當年,培黎工藝學校搬遷到山丹后,在這里興建了農場,建設了一座半機械化的煤礦,興辦了玻璃廠、造紙廠等,還建了診所,為河西走廊帶來了現代工業農業技術。
今天的山丹,始終凝心聚力抓工業,做大優勢特色產業,培育新興產業,重塑優化產業結構,持續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如今,山丹縣全面掀起拼項目、拼發展、拼位次熱潮,產業發展氣勢如虹、工業經濟穩步提升,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塔吊高聳,機器轟鳴,施工車輛往來穿梭,工人們在崗位上緊張有序作業……項目是工業發展的“生命線”,山丹縣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工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今年,共謀劃實施新建續建工業項目36項,總投資達100多億元,涵蓋煤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年輕將領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西進,過焉支山,擊敗匈奴,奪得河西地區,打通了中原與西域交往的通道。自此,焉支山以勝利的象征載入史冊。后有公元609年,隋煬帝駕幸焉支山,舉辦“萬國博覽會”,召回27國使臣,寫下了著名長詩《飲馬長城窟》,使焉支山成為世界博覽會最早的發源地而聞名天下。

山丹擁有著世界上規模宏大的馬場——山丹軍馬場,這里不僅承載著悠久的養馬歷史,更積淀了深厚的馬文化底蘊與廣泛的育馬基礎。一座座現代化高標準的養殖棚圈矗立在千畝優質的草場之上,駿馬們或馳騁在草原上盡情揚蹄撒歡,或悠閑地啃食著青草,一幅生動的養馬畫卷。

上世紀40年代,艾黎帶領學生在山丹四壩灘開荒種地、興修水利,用雙手改變貧瘠土地。今日四壩,大力發展西蘭花種植產業,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帶動群眾致富,西蘭花產業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

當年,路易·艾黎把培黎工藝學校從雙石鋪,遷到山丹,為這塊古老的土地,打開了現代農業的大門。如今,山丹正以工業化理念、產業化思維推動農業“造鏈”“強鏈”“延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全鏈條升級,全力助推現代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群山環繞,田野蔥郁。休閑廣場設施完備,特色產業蒸蒸日上,群眾生活安寧祥和……穿梭在山丹縣的各個村落,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幅秀美宜人的和美鄉村新畫卷。

今天,熱愛艾黎的人們以他“努力干,一起干”的方式懷念他,看,在新西蘭、在英國、在中國、在甘肅、在山丹、在陜西、在延安、在武漢、在上海等有他足跡到過的地方,他愛的心靈所達至的地方,所有熱愛艾黎和何克的人們都在以他們的方式在行動,在建設美麗家園……
本期小隴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啦,關注《小隴畫報》,了解更多甘肅美景、人文歷史、獨特民俗,咱們下期再見。
本期圖片由山丹縣委宣傳部提供 文字: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屈杰文
- 2025-03-24《讀者》(海外版)期刊發表楊建仁文章《玉蘭花開香滿園》
- 2024-12-11創建“路易·艾黎國際主義精神體驗區” 助力打造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
- 2024-12-05《博覽群書》期刊發表楊建仁文章《寫給故鄉的信》
- 2024-12-02【《如意甘肅·甘肅省情研究》書評】甘肅經濟研究院院長柴麗萍:是一部關于甘肅省情的教科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