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張振宇 呂庚青 程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薪火相傳、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關心青年成長成才、謀劃青年工作發展進步,激勵廣大青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洪流中踔厲奮發、勇毅前進。
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強調,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2022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勉勵廣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論述,2025年6月5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特別支持,甘肅省委網信辦、甘肅省教育廳、共青團甘肅省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國甘肅網承辦的“青春華章·重走西北角”網絡主題活動,拉開了全面展示新時代新青年扎根祖國西部、踐行青春使命,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帷幕……

青春的號角在隴原大地奏響
6月5日上午,“青春華章·重走西北角”網絡主題活動啟動儀式在蘭州舉行,來自蘭州大學等15所高校師生代表及共青團等單位代表共上千人參加。
當敦煌的星空照亮宕泉河西岸的石窟,當騰格里的沙漠被一片片綠洲阻隔,當重離子加速器碰撞出的火花揭開物理學的奧妙,當新中國的火箭沖破大氣層敲開浩瀚宇宙的大門,當共和國的工業長子讓石油涌動起經濟與科技的騰飛,當青藏高原上的夕陽拉長草原曼巴的身影……
青春,在隴原大地上演繹著熱淚盈眶的故事,描繪著炫彩奪目的畫卷。
登上舞臺,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武發思以親身經歷講述了敦煌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堅守與傳承。
從“數字敦煌”的開拓者樊錦詩,到“80后”“90后”的青春接力,莫高窟的守護從未停歇。武發思說:“敦煌的青春,是千年時光里一代代人接力的心跳。”
八步沙林場,三代人用40多年的時間,將35萬畝沙漠變為綠洲,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他們的故事,令人動容。

“生逢盛世,我將牢記囑托,傳承父輩承諾,帶領大家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治。”接過第二代治沙人郭萬剛的話,第三代治沙人郭璽的聲音更加鏗鏘有力:“我們要讓沙‘活’起來,讓更多年輕人看見,守著這片綠,不僅能擋住風沙,更能長出‘黃金’。而這,就是我們第三代治沙人的使命!”
而離開繁華都市,回鄉創業的仲麟,用直播帶貨與公益治沙,讓來自全國各地的4萬余名志愿者和40多所高校的學子們齊聚民勤種樹,公益治沙5000畝的成績,是青春的汗水、擔當的見證。
他說,公益治沙這條路很艱難,但選擇了就會堅持下去,擔起屬于青年人的責任,為家鄉的農產品銷售、治沙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西北缺的不是人,是把根扎進沙子里的人。”從科研所來到舞臺上,王儒亮用一位前輩的話定格了自己的人生。他說,西北的經度,丈量著我們腳踏實地的堅守;西北的緯度,托舉著我們仰望星空的高度。只要我們把青春錨定在國家最需要的地方,每一個象限,都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從東方紅一號到月球上飄揚的五星紅旗,李紅軒在回答小朋友的問題中,講述了化學物理研究所里,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們的貢獻。
“唯有身懷愛國情懷、不懈努力奮斗、不斷創新突破,才不負時代使命,不負青春韶華。”無論時代如何更迭,青春的色彩依然閃亮,青春的誓言依然鏗鏘。
67年前,“蘭煉人”在百廢待興的年代自立自強、艱苦創業,煉“爭氣油”“愛國油”,讓新中國只能靠“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而這一成績,又是多少人的青春?

“如果你問我青春什么模樣?我的答案是: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生根發芽’。”走進蘭州石化,王玉用“熱愛”這個詞,與新一代石化人一道擔負起了能源“報國”的責任。
而在青藏高原上,草原曼巴王萬青手捧陳舊藥箱緩步走來。藥箱的裂痕,見證了他用腳步丈量牧區四季的艱辛;累垮的身體,撐起了牧民們的健康。
“只要草原還需要,曼巴的腳步永不停歇!”響徹會場的誓言,讓青春的熱血凝固成了高原的磐石。燈光亮起,王團勝已然接過阿爸的藥箱,繼續“曼巴的腳步”,踐行“永不停歇”的誓言。
“別怕,跟我上!”在康吊村,馬通寧和隊員徒手扒開廢墟,救出被埋的一家三口的情形依然清晰。雖然余震不斷,但“火焰藍”無所畏懼的身影,是災難中永不熄滅的生命之火。
他們,鉆研于實驗室,用智慧點亮科技的曙光;他們,躬耕在田野間,用雙手守護大地的希望;他們,挺身于危難前,用生命筑起堅固的防線。這,正是青春最美的答卷,正是西北角絢麗的色彩,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堅實的力量。
傾聽完他們的故事,儀式現場掌聲雷動,全體人員不禁起立高呼:請黨放心,強國有我!請黨放心,強國有我!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伴隨著震撼的誓言,一面巨大的五星紅旗從會場后方徐徐展開,幾乎鋪滿整個會場,“扎根西部、報效祖國”的豪情與壯志在現場涌動。

青春的力量在隴原大地綻放
1935年7月,著名記者范長江歷時10個月對中國的西北地區進行調查采訪,中國新聞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國的西北角》由此誕生。
6月5日上午,隨著“青春華章·重走西北角”網絡主題活動正式啟動,來自中央及省市縣在內的近三十家媒體記者隨團出發,開啟了“西北角”之行。
在蘭州,采訪團走進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蘭州獸醫研究所等科研機構,深入了解了西北科研力量的堅守與突破。
蘭州,作為西北的科研重鎮,孕育了眾多國家級科研機構。蘭州化物所的科研人員們用納米潤滑劑為衛星“減負”,用抗磨涂層為火箭“披甲”,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研發的高性能空間潤滑和防護材料,成功應用于國家幾乎所有的航天型號,為航天運動系統提供了堅實的潤滑保障。
正如李紅軒所說:“每一次火箭升空,都是中國材料寫給宇宙的情書。”這種對國家科技事業的堅守與突破,正是青春力量的最佳詮釋。
蘭州獸醫研究所則在動物疫病防控領域筑起了“西部屏障”,為畜牧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在這里,科研人員們日夜奮戰,用青春和汗水守護著西北大地的生態安全,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漫步共和國的工業長子——蘭州石化,現代化生態工業工廠令媒體記者驚嘆。
“不唯學歷,更看重人才的家國情懷與扎根西部、在艱苦環境下干事創業的決心和責任擔當。”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徐文學的一句話,詮釋了一代代石化人把青春奉獻給石油事業的最美華章。
走進白銀,甘肅康視達科技集團的隱形眼鏡生產令人矚目。“90”后總經理唐鈺喜用青春的活力,帶領團隊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關,讓白銀有了“隱形”的翅膀。而年產2.4億片隱形眼鏡的成績,使其成為行業內的“隱形冠軍”。
白銀“創二代”房吉昌則在戈壁灘上書寫著文冠果全產業鏈的“綠色答卷”,將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美結合。他說:“從地產轉型到生態農業,這條路雖然艱難,但看到荒漠變綠洲,一切都值了。”這種對生態事業的執著追求,正是青春力量的生動體現。
來到天水,采訪團深入麥積區南山花牛蘋果基地和花舞南山,探尋鄉村振興之路。在這里,科技與農業的結合讓花牛蘋果“顏值”與品質并存,成為市場上的“寵兒”。以武正全為代表的新一代果農們,誓將蘋果產業做大做強。
在“花舞”的南山上,用“一杯茶”起家的謝凱龍正斥資數億余元,打造該地區農旅融合的典范,帶領父老鄉親走向更美好的生活。他那句“小時候村里很窮,所以我一直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大家擺脫貧困”完美詮釋了青春之志。
踏進曾被冠以“苦甲天下”名號的定西,一代代科研人員扎根會川小鎮,在實驗室與試驗田里,培育出了“救命薯”“溫飽薯”“脫貧薯”“小康薯”“振興薯”……讓這片貧瘠的土地,長出了“隴薯7號”“隴薯10號”等“金蛋蛋”。

蹲在試驗田里,老一代研究院文國宏、中年一代研究員張榮以及正值青春的新一代研究員王樹林,把歲月與奉獻,定格在了夕陽之下。
而定西的元古堆村見證了“95后”吳廣林從異鄉漂泊到筑夢鄉村的轉變。
帶著習近平總書記“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的殷切囑托,元古堆村的村民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用12年時間,讓元古堆從一片貧瘠的“爛泥溝”蝶變為日子越來越紅火的美麗鄉村。
看著家鄉越來越美,創業的機會越來越多,吳廣林毅然離開繁華都市,用青春和汗水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從異鄉漂泊到筑夢鄉村,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體驗西北大地的悲壯與雄厚,一路感受隴原兒女的豪情與斗志。這些“青春華章”,不僅僅是個人的成長與奮斗,更是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縮影。
“一路走來,所采訪的科研機構地理位置雖不占優勢,但他們研究的內容都特別重要,既有國家重大需求,又有民生日常。”中國青年網記者楊宇鑫感慨,“這里的科研工作者沒有選擇去更好的環境中發展,而是扎根西部,奉獻自己的青春,令人敬佩。這次采訪,讓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西部力量。”
對于扎根家鄉,在田間地頭描繪青春的人,中國新聞網的記者李潤澤有自己的感觸:“我想,這恰是新時代青年奮斗者的精神圖騰——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在年輪里刻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青春密碼。”

青春的力量在時代脈搏中閃耀
“青春華章·重走西北角”網絡主題活動不僅在實地采訪中展現了青春的力量,更通過一系列新聞報道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中央媒體發揮權威引領作用,人民網、新華網等平臺聚焦活動主題,以宏觀視角解碼活動內涵;省級媒體立足本土特色,用細膩筆觸記錄扎根西北建設者的奮斗歷程;市州融媒依托地緣優勢,展現地方發展新貌與青年擔當。
其中,新華網記者關注科技創新成果,精準找取新聞點,采寫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功合成新核素鏷-210》報道,著眼于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利用中國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裝置,首次合成了新核素鏷-210。
央視網記者采寫的《青春逐夢 他們在西北大地默默踐行科學家精神》報道,以細膩筆觸與豐富實例,深入展現了在西北默默奉獻的科研工作者形象,生動詮釋了科學家精神,展現出新時代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擔當。
中國青年網記者采寫的《蘭州石化:人才強企 綠色賦能》報道,精準聚焦蘭州石化在人才與綠色發展兩大關鍵領域的成果,以青年視角切入,將蘭州石化的發展與青年成長緊密相連,通過采訪青年技術骨干、展示青年在企業創新中的擔當,反映出企業為青年提供廣闊舞臺,青年助力企業發展的雙向奔赴。
網友“yu南星舌診”說:“青年聚蘭研科,成果顯實力,共筑科研高地,未來可期。”

中國甘肅網通過【青春華章·重走西北角】系列報道,深入挖掘了多位青年奮斗者的故事,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激發了廣大青年的共鳴。
此外,中國甘肅網以融媒思維為驅動,深度挖掘主題,創新構建立體化傳播矩陣。綜合運用AI、SVG、長圖、手繪、H5、短視頻等多元融媒體形態,將“青春華章·重走西北角”的主題內涵轉化為生動鮮活的可視化表達。
這些產品,通過新穎的敘事視角、創意化的呈現手法,打造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和傳播力的融媒體產品,以沉浸式、互動式的傳播體驗,讓網民深度感受扎根西部人們的奮斗歷程。
系列融媒體產品一經推出,迅速引發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實現傳播聲量與影響力的全面提升,讓活動主題在全媒體平臺強勢出圈。
整個采訪活動期間,《一群“熱血青年”把足跡“焊”在西北大地》一文在各網站首頁首屏播發;《AI視頻丨穿越時空的青春對話》等14篇新聞報道在全網傳播;《SVG海報丨青春力量·西北綠動未來》等51篇報道在全省掀起了宣傳浪潮。
網友“nik哥釣大魚”說:青春的力量就是扎根本心,堅守初心,致敬這群人。

據不完全統計,本次活動總閱讀量10.89億。其中,微博話題閱讀量3.1億、抖音話題閱讀量789.8萬、今日頭條話題閱讀量145萬、小紅書話題閱讀量8.7萬。
在時代的脈搏中,青春的力量永遠閃耀。西北大地見證了青年們的奮斗與成長,而“青春華章·重走西北角”活動則成為了他們青春故事的最美注腳。
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是對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次生動展示,更是對青春力量的一次有力號召。它讓更多的青年認識到,青春的價值在于奮斗,青春的力量在于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斗和奉獻。”
青春孕育無限希望,青年創造美好明天。
甘肅青年,正以奮斗之姿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揮灑青春的汗水、奉獻青春的智慧、繪就青春的畫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書寫著壯麗的篇章。
- 2025-06-30山水畫卷中的文旅新景——二〇二五年甘津文旅資源對接活動走進甘南
- 2025-06-27【路易·艾黎中國情】寫一首詩給路易·艾黎
- 2025-06-27卓尼吾固村:文旅融合讓村民捧上生態“金飯碗”
- 2025-06-27路易·艾黎中國情|甘州府城:千年歷史映照璀璨夜色 絲路傳奇點亮人間煙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