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程健 實習生 元翔宇
近日,“風起黃河”媒體行活動參觀調研了蘭州黃河沿線的文旅景點,從千年歷史到沉浸式體驗,從地質奇觀到黃河風情,感受蘭州以黃河為脈、以文化為魂,繪就的文旅融合發展新畫卷。

坐落于城關區慶陽路的蘭州市博物館,依明代白衣寺舊址而建,館內白衣寺塔、白衣菩薩大殿、鐵柱宮三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靜靜矗立,600余年的歷史在此沉淀。
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這里現館藏文物12728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3件,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鼓、西周夔渦紋青銅簋、“爻作祖癸乙”西周青銅盉、漢代馬首刀削、東漢墨跡紙、西夏首領印、明代青玉雙螭耳杯、明代印金花絲綢、金累絲嵌青玉抱子觀音簪以及明肅王千字文手卷等文物均為不可多得的館藏珍品,宛如一部凝固的“蘭州通史”。
現基本陳列為通史性《大河流韻—蘭州歷史文物展》,展覽內容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分為“遠古文明—神秘彩陶”“青銅文化—民族交融”“漢唐古道—絲路要津”“宋元津城—渡口烽火”“明清風韻—金城攬勝”五個單元,通過展示蘭州地區出土的重要文物,以時間為序再現了古絲綢之路重鎮蘭州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夜游黃河”文旅體驗項目使游客沉醉于黃河的別樣風情。游船緩緩駛離碼頭,兩岸燈光璀璨如星河倒映,“天下黃河第一橋”中山橋的鐵構架在燈光勾勒下更顯古樸厚重,橋身與水面光影交織,仿佛穿越百年時光。
作為蘭州的標志性建筑,中山橋見證了蘭州因河而興、因橋而盛的發展歷程。如今,“夜游黃河”以橋為媒、以河為卷,將白塔山、金城關等沿線景點串聯,通過燈光演繹等形式,展現蘭州“黃河之都”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蘭州依托黃河風情線,打造“夜景、夜演、夜宴、夜購、夜娛、夜宿”多元消費場景,讓黃河夜經濟成為城市新名片。
巍峨矗立于黃河之畔的黃河樓,是蘭州黃河文化的新地標。樓體以明清建筑風格為基調,飛檐斗拱、氣勢恢宏,登樓遠眺,黃河如帶、群山如黛,金城全景盡收眼底。

黃河樓內設黃河文化展覽館,通過文物、模型、多媒體互動等方式,系統展示黃河的自然變遷、歷史文化及對蘭州城市發展的影響。從黃河形成到沿河文明誕生,從大禹治水到當代黃河治理,黃河樓就像一部立體的“黃河百科全書”。
樓內還設有非遺展示區,陳列蘭州鼓子、太平鼓、刻葫蘆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游客在登高攬勝的同時,近距離感受黃河文化的深厚底蘊。作為集文化展示、觀光游覽、民俗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文旅項目,黃河樓正成為游客讀懂黃河、認識蘭州的新窗口。

“風起大漢”沉浸式演繹街區以漢代文化為主題,讓游客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2000多年前的絲路重鎮。街區建筑還原漢代市井風貌,身著漢服的演員穿行其間,實景演繹霍去病西征、絲路商隊往來等歷史場景,游客可參與投壺、射箭、漢服體驗等活動,沉浸式感受“大漢雄風”。
蘭州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風起大漢”正是以這段歷史為背景,通過“文化+演藝+體驗”的模式,讓靜態的歷史“活”起來。“我們希望通過沉浸式演繹,讓游客特別是年輕人了解蘭州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自開放以來,這里已成為蘭州文旅新熱點,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

距離蘭州市區僅13公里的蘭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區,是國內距離城市主城區最近的丹霞地貌群。景區規劃總面積400平方公里,一期核心游覽面積20平方公里,是目前國內已發現面積最大的同類型地貌景觀。景區主要以紅山灣地貌為主,兼有丹霞崖壁、孤峰、幽谷、一線天等奇特景觀,被稱為“絲綢之路上的黃金旅游資源寶庫”。
游客們乘坐觀光車沿途游覽,絲路霞光、九色丹青、丹頂攬勝等7個觀景平臺各具特色,山體色彩斑斕、紋理交錯,雨后更如水墨畫般淡雅別致,與北宋《千里江山圖》、元代《富春山居圖》的意境神似。

據悉,景區還開發了太空艙住宿、VR體驗、熱氣球等項目,讓游客在欣賞地質奇觀的同時,享受多元文旅體驗。
2023年12月,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成為蘭州文旅的又一張“金字名片”。
從市博物館的千年文物到水墨丹霞的億年地貌,從黃河樓的文明回響到風起大漢的沉浸體驗,蘭州正以黃河為脈、以文化為魂,推動文旅深度融合,讓“黃河之都、絲路重鎮”的魅力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 2025-09-21敦煌紀行:觸摸絲路文明的溫度
- 2025-09-04文化的力量———易道書院第十三屆中華優秀文化大講堂開講在即
- 2025-09-03甘肅科協科普大講堂“開學第一課”點燃青少年航天夢
- 2025-09-03《黃河大合唱》:不朽的音樂史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