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唐六典》卷二《吏部》記載,“四善”:“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其要旨為:德、慎、公、勤四個字,偏重官員德行品性,強調德的標準。這是唐代對于所有流內官均適用的一套考核標準,也是對各級官吏的共同要求。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時間過去了一千多年,但“四善”的標準之于今天的黨員干部而言,仍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以“德義有聞”為鑒,做“崇德修身”的好干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對于黨員干部而言,崇德修身是基本操守,也是為官之要。“上有所好,下必效焉。”領導干部所處的位置,擔當的職務,執行的權力,與他們的道德品行、待人接物、言談舉止、社會關系息息相關,時刻影響著普通民眾,關系到事業發展。“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與才的關系可見一斑。揆諸歷史,乃至今日,佞臣敗子,“老虎蒼蠅”,皆因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于亡身敗家,甚至禍國殃民,遺臭千載,令人扼腕。“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德行優劣,必留政聲。為民所記,不易;為民所憶,更難。
以“清慎明著”為鑒,做“清正廉潔”的好干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官之道、重在規矩。“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面對各色誘惑,有些干部“情深深、意濛濛”,心猿難伏,意馬難收,結果中了“糖彈”,丟了“烏紗”,教訓深刻。如果每名黨員干部都能慎終如始、惡小不為,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必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因此,廣大黨員干部務必要懂規矩、守紀律,管得住非分之想,守得住道德防線,腦中有規矩、胸中有準繩、手中有戒尺,做人不“妄為”、有權不“任性”,把黨紀國法和道德情操作為壓艙石、定盤星,樹浩然正氣,揚清正之風。
以“公平可稱”為鑒,做“公道正派”的好干部。“公生明,廉生威”。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正心是修身的根基。只有思想上公平公正,行動上才能正氣長存。做人與為官的道理同源同根,做人忠誠老實、襟懷坦白,做官才能一身正氣、公道正派。少公德、攜私心,必然生私欲、起禍端;正氣足、公心端,自然得民心、順天意。公道正派是思想作風、人格魅力,也是政治品格、從政秉承,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根本法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匯聚黨的事業強大人才力量,需以公道正派的原則,識人選人用人。黨員干部自身更應修身養性、戒驕戒躁,不為利所縛,不為欲所誘,不為情所擾,固本培元,涵養正氣。
以“恪勤匪懈”為鑒,做“勤政務實”的好干部。“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一切美好的理想無不源自勤奮的實干,惟有汗水,才能澆灌花朵;惟有行動,才能收獲果實。迎難而上、勤奮擔當、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才是黨員干部的職業操守;做太平官、享樂官、清談客,再好的藍圖也是鏡中花、水中月,永遠不會實現。勤政務實是中國共產黨人天生自帶的“基因”,無論是戰爭歲月,還是建設時期,再到改革年代,一大批共產黨人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勤勉精神,帶領人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有位就要有為、有職就要有責、為官就要為民。黨員干部要大興夙夜在公的精神、攻堅克難的斗志、食不甘味的擔當,書寫勤奮務實的人生畫卷,回報黨和人民的期待。
成長為一個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組織培養”。黨的事業需要好干部,人民群眾期待好干部,干部自身也希望成為一名好干部。因此,黨員干部更要砥礪品行、樹立形象、有所作為,為黨的事業儲備人才資源,為黨的機體提供新鮮血液。(賈玉寶)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