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端起旅游碗,吃上生態飯,甩掉窮帽子”,媒體日前報道了河南省欒川縣倉房村依靠生態脫貧的故事。倉房村由賣竹子到賣風景,建起23個生態莊園、1442家農家賓館,鄉村旅游帶動1.3萬人脫貧,再次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倉房人祖輩守著好山水,卻過著窮日子,村民們一度扒坡種地、伐木砍竹,“山啃禿了一片又一片,還是掙不了幾個錢。”好在精準脫貧帶來好政策,野生動物園項目落戶倉房村,村里的崎嶇山地、茂盛竹林成了休閑好地方,村民們開起農家賓館,去年底112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逐漸成為社會和群眾的共識。廣大貧困地區因地制宜,堅持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兩手抓,實現生態保護和扶貧脫貧一個戰場、兩場戰役的雙贏。數據統計,生態扶貧帶動300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地區林草植被持續增加,森林覆蓋率平均增長超過4個百分點。貧困群眾嘗到了生態扶貧的甜頭,越來越認同好生態也能富口袋、生態飯才是長久飯的道理。
在我國,森林草原區、生態脆弱區、深度貧困地區重疊度很高,這些地區既是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也是生態扶貧的主戰場。比如,寧夏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生態環境脆弱;云貴川山區,生物多樣性豐富,人均收入卻在全國處于較低水平……生態敏感區往往與貧困如影隨形,給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帶來很大挑戰。
以寧夏西海固為例,這里山大溝深、干旱缺水,過去老百姓為吃飯毀林墾荒,結果越墾越窮。上世紀末,地處西海固的西吉縣林業用地面積銳減至36萬畝,森林覆蓋率只有3.5%。多年來,通過移民搬遷、退耕還林、封草禁牧、人工造林等生態建設,如今的西海固,已是滿眼蒼翠,換了人間。當地群眾也停下了揮向山林的鋤頭,依靠鄉村旅游等“綠色產業”努力脫貧致富。
無論是西海固,還是倉房村,過去人們為了擺脫貧困、加快發展,不惜付出生態環境的代價,結果事與愿違,路越走越窄;現在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這深刻地告訴我們:人有負青山,綠水青山保護不好、利用不好,就是窮山惡水;人不負青山,綠水青山保護好、利用好了,就是金山銀山。
我國現有的5A和4A級旅游風景名勝區,百分之六十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區,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景區周邊集中分布著不少貧困鄉村。隨著脫貧攻堅和生態保護的齊頭并進,一些貧困地區通過改革創新,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壯大“美麗經濟”,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形成了“人養山、山養人”“人養水、水養人”的良性循環。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逐漸擺脫貧困的倉房村和西海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加大力度保護生態環境,一方面制定村規民約,嚴禁開荒種田,不再上山砍樹,引導群眾放下柴刀“種”風景;一方面,壓減景區床位數量,提升服務質量,將農家賓館升級為精品民宿,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讓老百姓的“旅游飯碗”端得更穩。像倉房村和西海固這樣,美麗與富裕共生,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雙贏,這樣的全面小康之路生機勃發,令人贊嘆。(李志勇)
相關新聞
- 2020-07-20【廣安觀潮】直面汛情顯擔當講紀律
- 2020-07-16【廣安觀潮】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 2020-07-15【廣安觀潮】家風建設是門必修課
- 2020-07-03【廣安觀潮】以好作風促營商環境優化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