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近期,韓方向我國移交了109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的遺骸及相關遺物。此前,我國已經陸續迎回七批共716位烈士。然而,在這眾多的英烈之中,許多人的姓名已無從知曉,也無法聯系上他們的家人。這些無名英雄舍生取義、不計個人名利,雖然未能留下姓名,但祖國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他們的英雄事跡將永遠銘刻在共和國的歷史上。
革命先輩不計名利、忘我無我,被人民印在心上,口口相傳,鐫刻進歷史。一個自覺的革命家和一個普通人最重要的區別是什么?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深有感觸地說,就在于他們對于“我”的態度不同:是唯我,還是忘我。
忘我,忘的是個人私利,不忘的是黨和人民的利益。現實中,那些光明磊落、坦蕩無私的共產黨員,在工作生活中往往不圖名利、無私奉獻,甚至隱姓埋名、深藏功名,這就是共產黨員的鮮明品質。回望百年風雨,共產黨人始終沒有個人私利,始終服從、服務于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在那些風雨如晦的歲月里,千千萬萬共產黨人一旦認定了信仰和主義,就再也沒有彷徨過、動搖過,將個人的生死和名利置之度外。共和國大廈的基石,正是無數無名英雄用血肉之軀鑄就的。
上士忘名,下士竊名。現實中,少數黨員干部汲汲于個人的榮辱,戚戚于一己的尊卑,熱衷于炮制政績、自我貼金,還有的為自己修碑立傳,甚至在離任時導演“千人送別”場面。殊不知,名由實美,老百姓心中的秤桿自會量輕重。“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如今,人們見到蘭考的泡桐,會想起焦裕祿;貴州遵義團結村村民澆灌農田時,會想到鑿壁挖渠的老村支書黃大發……他們不圖名、不留名,名聲卻在群眾的口碑中熠熠生輝。
無論從事哪行哪業,惟有內不覺“小我”、外不覺名利,將“我”融入事上,方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如果將“我”浮于事上,貪名逐利,事情就不可能做好。作家路遙有言:“寫作就是燃燒自己。”這也是一種“無我”狀態。對于黨員干部來說,為民服務、為黨工作,更需要有“燃燒自己”的精神,不為金錢物欲所動。這樣才能長久保持追求夢想和奉獻付出的精神。“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于敏28載隱姓埋名,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盛名之下他始終保持一顆初心,“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新時代呼喚共產黨人保持“無我”胸襟與追求,不計個人名利,甘于無私奉獻,把自己的命運前途和國家民族昌盛、人民幸福緊緊聯系在一起,將“我”融化在滾滾時代大潮之中,在平凡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人生華章。(作者 陳軍)
- 2021-09-07評論 | 嚴守規矩 不逾底線
- 2021-09-07深度觀察|全力奔赴冰雪之約
- 2021-09-07【廣安觀潮】深化從嚴管黨治校
- 2021-09-06評論|堅持原則 敢于斗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