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長壽區紀委監委開發碼上監督系統,充分發動群眾對惠民政策落實、“一事一議”等情況進行監督。圖為該區紀委監委干部引導群眾使用系統查詢村集體“三資”情況。彭俊華 攝

蘇州市紀委監委干部運用信息化手段分析研判問題。 王宇杰 攝
本期嘉賓
王川紅 四川省成都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
劉樂明 江蘇省蘇州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
胡文軍 重慶市長壽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監委主任
群眾主動參與監督積極性不高、渠道不多;監督仍存在面寬點弱、力量分散的問題,各類監督貫通協調不夠,沒有形成監督合力……破解這些基層監督難題,加強信息化建設是重要抓手。各地紀檢監察機關堅持問題導向,把信息化建設作為延伸監督觸角、豐富監督主體、提升監督效率、拓展監督內涵、形成監督合力的有效途徑,不斷規范小微權力運行,提高基層監督的精準化、規范化水平,推動監督下沉落地,融入基層治理。實踐中,各地面臨哪些問題?做了哪些探索?我們采訪了三位地市紀委監委負責人。
建立規范小微權力運行的“數據鐵籠”,將零散信息整合起來,推動監督融入基層治理
記者:如何認識加強基層紀檢監察機關信息化建設的現實意義?
王川紅:加強基層紀檢監察機關信息化建設,是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現實需要。成都是特大城市,其基層監督更需要借助科技手段,適應數據時代需求,提升精準監督質效。一方面,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優勢,整合基層監督體系,提供基于地域位置的信息公開、政策查詢、投訴建議、反饋查詢、監督公開等功能,方便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到基層監督中來。另一方面,借助數字鄉村、智慧社區、數字政府建設成果,可以補齊各類監督協作機制銜接不暢等短板,讓監督下沉更深、落地更穩,釋放監督治理更大效能。
劉樂明:信息化建設的方向和目標是將監督深度融入基層治理,建立一整套規范小微權力的“數據鐵籠”,使“三不”一體推進在基層有更多的制度性成果和更大的治理成效。一是有利于整合協同監督力量。基層監督借助信息化平臺實現數據共享,明晰各自職責,推動基層監督體系在系統中融合,形成監督合力。二是有利于提高監督精準化程度。通過對小微權力運行數據進行分析研判,能找準突出問題和規律特點,為專項監督、專項治理提供靶向。三是有利于促進小微權力運行透明、拓寬群眾參與監督渠道。群眾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了解基層小微權力運行的具體情況,既保障了知情權,又為群眾主動參與監督打下堅實基礎。四是有利于激發基層監督治理效能。根據監督發現的問題,梳理小微權力運行廉政風險點,推動職能部門在業務系統中嵌入監督模塊,以強監督促強監管。
胡文軍:從基層實踐看,權力得不到有效監督制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監督力量不足和信息不對稱。加強信息化建設,既有利于打破數據壁壘,聯通信息孤島,實現各類監督貫通,形成監督合力,又有利于依托大數據采集、分析、挖掘技術,將一些零散的人、財、物、事信息整合關聯起來,更為直觀高效地發現問題,實現主動監督、精準監督,提升監督質效。同時,也是順應信息化社會發展大勢,推動監督下沉落地,充分發動群眾參與到監督中來的重要方式。
持續完善基礎保障、數據交換體系等,做到外部數據共享、內部流程貫通
記者:基層信息化建設和運用還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有哪些解決之道?
劉樂明:基層監督數據的共享交換體系還需持續完善。村(社區)小微權力數據還不能做到及時全面公開,部分資金和項目數據沒有實現整合,基層信息化監督平臺與其他民生服務平臺需要進一步打通;對基層發生的新情況新問題跟進監督的方式方法還需持續優化。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以及向基層放權賦能帶來的變化,涌現出很多新問題、新挑戰,如何實時調整信息化監督策略和監督規則,形成及時有效的信息化監督方案,切實推動基層監督順應新變化新情況“精準點穴”,還存在一定差距;鎮村監督力量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還需持續加力。如何充分調動基層監督積極性,提高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主動監督的質效,是當前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另外,對于基層監督信息化的規律性研究和系統性總結還不夠。為此,我們加大信息系統和各類數據整合力度,對群眾新訴求以及基層治理過程中出現的各類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運用大數據進行分析研判,有針對性地制定監督方案,力求基層監督信息化與群眾需要和客觀實際保持同步。分類分層組織平臺使用培訓,制定發布平臺應用指南和典型案例,培樹基層監督信息化示范點,加強與高校、研究機構合作,持續深化規律性研究。
王川紅:推動信息化建設不力現象還比較突出,比如,一些單位對紀檢監察信息化工作關注不多、支持不夠,不愿主動創新,對安排部署的信息化工作落實不到位;重建設、輕應用問題仍然存在,個別單位對建好的信息查詢等系統不想用、不會用,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紀檢監察信息化應用工作機制;基礎保障薄弱,仍存在基層信息化機構虛設、信息技術人員和科技裝備保障難以到位、人員編制挪作他用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進一步加強組織保障,將信息化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讓主要領導帶頭學、帶頭用,主動關心協調解決信息化建設中人員配備、資金保障等問題。持續強化隊伍建設,明確要求信息化工作責任單位配齊配強專職人員。不斷優化平臺功能,加快推進全市紀檢監察內外部監督數據資源庫一體化建設,倒逼基層提高對平臺的應用。
胡文軍:一些負責人對信息化建設在紀檢監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重視和支持力度不夠。比如有的認為信息化無非就是推進電子化、無紙化辦公,認識比較膚淺;有的認為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運用太復雜,不愿學不肯用,甚至持排斥態度。在形式和功能上比較單一,集成化程度不高,表現為APP等種類繁多,不夠統一,資源不夠集約高效。此外,一些基層紀檢監察機關與職能部門的信息平臺尚未實現對接,自身也尚未建設專門用于監督檢查的信息搜集系統和數據庫,因數據體量不夠大而難以形成數據支撐,從而導致挖掘潛力不足,分析不夠精準的問題。因此,要從思想認識、信息化建設和使用管護水平、平臺整合融合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提升。
貫通內外部監督數據,建設基層信息化監督平臺,以數據貫通推動監督貫通
記者: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層監督質效,有哪些積極探索?
胡文軍:我們開發政治生態智慧監督系統,依托大數據、“互聯網+”,精準描繪全區政治生態全景圖、各單位政治生態具象圖、政治生態變化趨勢圖和政治生態凈化圖。探索建立碼上監督系統,生成各單位專屬二維碼,實現惠民政策碼上知、服務事項碼上查、腐敗問題碼上管,將監督終端放在群眾手中。用好用活黨員干部親屬涉權系統,對黨員干部在惠民政策落實、財政類項目和政府采購中是否存在優親厚友、虛報冒領等問題進行動態監督,確保小微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管好做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紀實系統,先后上傳領導班子及領導干部落實主體責任等材料1378份,實時反映相關信息,壓緊壓實“兩個責任”。
劉樂明:我們在貫通內外部監督數據方面,建設了大數據資源中心。橫向上,將“四項監督”數據與審計、財政等外部監督數據相貫通;縱向上,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等數據與大數據資源中心對接。在建設基層信息化監督平臺方面,逐步建成“以公開公示為基礎,解決群眾訴求為目的,推動監督落地為內容,數據分析研判為支撐”的基層信息化監督平臺。在運用監督數據模型主動發現問題方面,開發低保金、醫保基金等14個領域60個監督模型,分析各類小微權力運行中的突出問題。在健全配套工作機制方面,完善基層監督信息化平臺使用通報制度、操作指引細則、考核辦法和典型案例集。選取醫保基金、行政審批、住建等三個領域,探索將監督規則嵌入權力運行信息系統,加強權力運行監督制約。
王川紅:我們開發“交互式”數字監督模型,打造全市信息化監督平臺。自2019年起,市紀委監委分三步打造全市信息化監督平臺。第一步是構建信息化監督平臺基礎框架,開發扶貧、民生、執法以及工程項目等專項監督子系統,打造市紀委監委監督工作信息化監督體系。第二步是各區(市)縣紀委監委、派駐(出)紀檢監察機構,選擇本區域、本單位監督重點,開發基層監督模型。第三步是在全市推廣應用,逐步形成網絡互通、數據共享的全市一體化信息監督平臺。在此基礎上,致力打通“孤島式”監督數據壁壘,統籌全維度智慧監督合力。探索構建監督數據共享體系,把分散在不同單位、部門,相對孤立、離散化的各類監督數據信息匯集起來,實現監督數據信息的共享利用。目前已匯聚民政、市場監管等24個部門監管數據,初步搭建起跨部門協作、跨層級共享的監督數據信息資源共享體系。
突出政治要求,主動融入紀檢監察體制改革,以信息化促監督規范化、高效化
記者: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動監督更好融入基層治理,有哪些思考?
劉樂明:運用信息化手段,可以為群眾提供更為便捷的監督渠道,將群眾身邊的問題矛盾及時解決在最小網格內,把群眾的需求與監督工作更緊密地聯結起來。我們將嚴格按照審慎穩妥的原則,創新建設支撐基層監督的移動互聯網服務平臺,集納基層監督信息化應用系統,推進監督信息數據依法有序共享,通過監督建模、開展“小切口”專項治理,持續提升數據分析和實戰運用能力,主動精準發現、處置問題,以信息化促監督規范化、高效化。堅持系統思維,借助信息化手段,同步開展常態化監督、階段性專項治理、“數據鐵籠”建設,推動監督工作拓面增效,持續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胡文軍: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動監督融入基層治理,要突出政治要求,善于從政治上認識和把握信息化在基層監督中的職責使命和積極作用,保證信息化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要主動融入紀檢監察體制改革,運用信息化手段,積極推進監督信息數據共享,搭建銜接平臺,構筑監督貫通的“信息通道”,促進各類監督貫通融合。要用信息化推動監督下沉,集納基層監督信息化應用系統,推動問題反映一點必達、問題處理可查可追。要建立大數據分析系統,開展數據碰撞、比對,深度挖掘數據背后的事物規律、內在關聯和問題疑點。要做實線下核查,確保監督更加精準有力。要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運用信息化手段發現問題、糾正偏差的本領。要堅決守住安全底線,確保信息使用安全。
王川紅:要堅持“技術也是政治”的原則,以政治標準考量信息化工作的“時、度、效”;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加強信息化建設整體規劃,不能顧此失彼,防止片面依賴信息化建設來推進監督;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更加突出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不正之風,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此外,依托信息技術,縱向貫通紀檢監察監督,橫向融合黨內監督與各類監督,形成一張立體化、強關聯的“數字”監督網絡。統一數據采集、存儲、利用技術標準,建立跨部門、跨領域數據采集方法、途徑,廣泛采集基層監督數據,構建一條數據動態更新、分級共享利用的監督數據支撐鏈。建設統一的信息化監督平臺,對內健全“四項監督”工作流程,對外建立業務協調機制和數據融合運用工作機制,構建內外匯聚、上下聯動的監督體系。(本報記者 李張光 )
相關新聞
- 2021-09-13 一地域一方案 一領域一專項 分級分類解決急難愁盼
- 2021-09-13風好再揚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紀實
- 2021-09-13圍繞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整治情況開展專項監督 為守牢18億畝紅線保駕護航
- 2021-09-13競跑數字貿易新賽道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