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道山東省在開展“村(社區)‘牌子多’問題集中整治”活動的一年時間里,6.5萬個村(社區)共清理各類機構、制度牌子190余萬塊。清理“牌子之亂”,山東并非首次,也非全國首例。近年來,村(社區)辦公服務場所機構名稱、規章制度牌子過多過濫問題凸顯。
這一問題呈現種類多、形式多、虛名多等特點。村(社區)懸掛的牌子名稱多,例如有“室”“所”“站”“中心”“之家”“協會”等。據基層干部群眾反映,有的地方受辦公活動場所面積限制,“一室多牌”現象比較突出,各種牌子見縫插針、門里門外、滿墻都是,有的甚至是一二十年前的制度牌子,掛上就算完事。有不少牌子背后因無人員經費保障、無年度工作安排,實際上不起作用,甚至有的單位掛了牌子后一年也沒做一件事。
“牌子之亂”背后有著多種原因。有的是熱衷于“鋪攤子”,把牌子掛到社區,就是為了表示重視這項工作、工作進了基層,用“痕跡”代替實績,工作“落實”得輕松且“有看點”。有的是想著“撈面子”,打著自己的“小九九”,一方面可以在上級部門、領導面前露露臉,另一方面則可以在工作總結里與自己的“工作”扯上關系,還可以借機向上級部門或者相關部門索要工作經費。
事實上,牌子掛這么多,工作真的得到落實了嗎?未必。有群眾反映,他們日常生活中最關注的還是公開欄中的內容,之前黨支部辦公室、會議室里牌子“掛得滿滿當當”,其實根本看不明白、也不關心。牌子掛這么多,相對應的工作卻沒有得到真正落實。由此看來,雖然牌子已掛滿了墻,但是有牌無服務、上墻不上心?,F實表明,掛牌多不等于服務群眾就到位,作為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卻成了“萬能筐”,什么都往里裝,反而招致基層干部群眾的不滿。
“牌子多”積弊非一日之寒,要根治“牌子之亂”,還得有實招。首先要破除“考核唯牌論”,嚴格規范考核評價事項,科學設置考核評價標準,不再以是否掛牌作為考核村(社區)工作的依據,也不再以設立臨時工作機構以及承擔某項工作試點、示范任務等名義自行增掛牌子。同時,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清理“牌子之亂”不可“一刀切”,確有必要上墻的牌子還應當保留。此外,還要杜絕整治“一陣風”,避免整治后出現反彈,影響基層工作積極性。說到底,整治“牌子多”問題,本質還是要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歪風。
有形的陣地在村(社區)墻上,無形的陣地在群眾心里。為群眾做實事,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而不是輕飄飄的浮名。不應該為了掛牌而掛牌,認真干好服務工作才是“第一要務”,最根本的是要端正為群眾服務的態度,切實讓群眾受益,這樣才是真正守牢、守好陣地。(作者: 陳麗 )
相關新聞
- 2021-11-02幫忙必須守規矩
- 2021-10-28守好疫情防控法律底線
- 2021-10-28深度關注丨疫情考驗基層治理能力
- 2021-10-28 廣安觀潮 | 用一線工作法破形式主義頑疾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