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識】
《說文解字》有一個“鬻”字,徐慎曰:“鬻,?也。之六切。”按說,就應該讀作“粥”。但徐鉉卻說,這個字應是“武悲切”,讀作“梅”。不過,徐鉉又認為:“今俗鬻作粥,音之六切。”二徐在“粥”字上終于達成了一致。《現代漢語詞典》中有“鬻”字,但并沒有把它列為“粥”的繁體字或者異體字。
粥,是個俗字;粥,也是世俗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一個“臘八節”,提醒人們要喝粥。
《本草綱目•谷部》有“粥”之專條。李時珍嘗過百草,大概也嘗過各種各樣的粥,所以才引《釋名》“煮米為糜,使糜爛也。粥濁于糜,育育然也”之說,列舉了數十種粥的特殊功效,對粥賦予了神奇的力量。
比如綠豆粥解熱毒,止煩渴;栗子粥補腎氣,益腰腳;薯蕷粥補腎精,固腸胃。比如蘿卜粥消食利膈,油菜粥調中下氣,薺菜粥明目利肝。比如松子仁粥潤心肺,調大腸;酸棗仁粥治煩熱,益膽氣;枸杞子粥補精血,益腎氣。比如生姜粥溫中辟惡,花椒粥辟瘴御寒,茴香粥和胃治疝。比如羊肝粥、雞肝粥并補肝虛,羊汁粥、雞汁粥并治勞損,鴨汁粥、鯉魚汁粥并消水腫……說萬物皆可粥,似乎一點兒也不過分。
早在南宋時期,大詩人陸游就寫過一首著名的《食粥》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詩前序曰:“張文潛有食粥說,謂食粥可以延年,予竊愛之。”張文潛即詩中的“宛丘”。對粥的態度,其實也是對人生的態度。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粥雖平常,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下冒出來的。李時珍說:“粥字像米在釜中相屬之形。”米從何來,來于土地,來于農民。粥里面飽含著汗水,滲透著艱辛。對粥的理解,就是對土地的感情;對粥的珍惜,就是對農民的感恩。(尚之)
相關新聞
- 2022-01-07疊:疊羅漢,追求的是驚險刺激
- 2022-01-06萌:“賣萌”如東施效顰就有點過了
- 2022-01-04補 | 睡眠補起來沒有那么容易
- 2021-12-30日月奔馳笑我忙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