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者盯上了文化瑰寶,面對危機該怎么辦
提起山西洪洞,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蘇三起解》或大槐樹傳說。汾河邊的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吸引著天南海北的中國人來尋訪那棵目睹了無數至親分手離鄉的大槐樹。在大槐樹西北約十二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名叫廣勝寺的古剎,論知名度也許它不及大槐樹,但卻蘊藏著貨真價實、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
廣勝寺是我國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三絕”而著稱于世,這“三絕”分別是《趙城金藏》、元代壁畫、明代飛虹塔。廣勝寺地處霍山南麓,包括上寺、下寺、水神廟三個部分,上寺在山上,下寺、水神廟在山腳。
1937年9月的一天,一位特殊的“客人”住進了上寺的飛虹塔,隨即寺廟住持將拒絕游客登塔的牌子立了起來。
這位特殊的“客人”就是《趙城金藏》。《趙城金藏》是一個簡便的稱呼,它是“趙城縣廣勝寺金代版本大藏經”的意思。《趙城金藏》的源流頗為復雜,在這里我將各種枝節略去,按照時間順序簡要勾勒一下。
佛教典籍卷帙浩繁,每過一段時間就需要進行整理,形成包舉所有得到認可的典籍的大藏經。我國第一部官刻漢文大藏經,是開雕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年)的“開寶藏”。到了金朝,山西一位虔誠的女信徒發愿復刻“開寶藏”,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全部雕版完成,這便是“金藏”。到了蒙元,官府對“金藏”先后進行了兩次補雕,允許各寺來京自行印刷,廣勝寺在中統年間(1260年-1264年)派人進京印了一套,這便是《趙城金藏》的由來。
當時印有“金藏”的不止廣勝寺一家,隨著時間的流逝,只有《趙城金藏》較為完整地保存了下來,而它的母本“開寶藏”只有零落殘卷存世,幾年前曾進行過一次《開寶藏》殘卷搜集與復雕工作,僅得237塊雕版506面。因此,當1933年《趙城金藏》在廣勝寺被發現的消息刊布在報紙上時,迅速引起了學者的關注,這是“天壤間的孤本秘籍”,是獨一無二的中國文化瑰寶。
《趙城金藏》收藏在廣勝寺的消息自然也被日本人獲知了。1936年,日本東方文化研究所曾派人到趙城,提出要以22萬銀元巨款買下《趙城金藏》,遭到寺廟住持拒絕,但這并沒有打消日本人對《趙城金藏》的覬覦。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全民族抗戰開始了。在這樣的局勢下,《趙城金藏》該如何處理才穩妥,是搬遷到異地還是繼續保存在廣勝寺?時任上寺住持力空,先是回絕了國民黨政府將《趙城金藏》運到西安的要求,繼而回絕了閻錫山方面將《趙城金藏》運到山西吉縣的要求。他已決定要將《趙城金藏》留在寺內保護,1937年9月的一天,他組織眾人將《趙城金藏》從彌陀殿內轉移到飛虹塔內,隨即關閉塔門,宣稱塔壞失修,不許外人登塔。今天游客在彌陀殿內能見到許多黑色經櫥,這些并不起眼的櫥子曾收藏著四千多卷《趙城金藏》。
1938年2月,日軍占領了趙城、洪洞兩縣,廣勝寺四周都有日軍的據點,最近的一個據點在道覺村,距廣勝寺只有兩公里。日本人現在離《趙城金藏》更近了,他們有時會到寺內打聽經書的下落,力空每次都說經書已經被運到外地了。就這樣,《趙城金藏》完好保存在飛虹塔內,直到1942年。
1942年春,駐道覺村的日軍告訴力空回寺里準備一下,日本人要派一個“文化考察團”在當年農歷三月十八游覽廣勝寺,而且要登飛虹塔。力空聞訊后十分不安,登塔,這不就意味著《趙城金藏》的秘密要被泄露了嗎,一旦日本人得知《趙城金藏》就在塔內,他們能不奪走嗎?
力空這時急欲得到別人的幫助,然而能夠幫助他的人在哪里呢?在廣勝寺北方的興旺峪,這里有共產黨的抗日武裝和抗日民主政權。力空星夜兼程,一晚上趕了二十多里地,來到了興旺峪。
連夜搶運出四千多卷經書,《趙城金藏》重獲新生
《趙城金藏》的命運不僅牽動著當地百姓的心,也引起了在延安的黨中央的注意。黨中央指示太岳區、趙城縣的黨組織保護好《趙城金藏》。
力空來到的興旺峪是趙城縣抗日民主政府的所在地,趙城縣歸太岳區管理,而整個太岳區歸晉冀魯豫邊區管理。太岳區將下轄各縣分成若干區管理,趙城縣當時歸二分區管理。后來,參與到搶運《趙城金藏》的人員主要就來自趙城縣和太岳區二分區的黨政軍干部與民兵。
在當時的情況下,要保護好《趙城金藏》,使其免于被日本人搶走,只有轉移出廣勝寺一途。但力空對此還有猶豫,黨組織派人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他決定將《趙城金藏》完全托付給八路軍,托付給黨。
在敵人的眼皮底下轉運四千多卷經書談何容易,必須做好周密部署,為此成立了行動指揮部。農歷三月十八是廣勝寺舉行廟會的日子,既然日本人要在這一天登塔,就必須在此之前將經書轉移出去,行動指揮部決定在這年農歷三月十三即1942年4月27日的晚上行動。參與行動的力量,一支進入寺內搶運經書,其余嚴密注意廣勝寺周圍日軍據點的動向,牽制日軍的行動,為搶運經書創造條件。
這天晚上,百來號人進入了廣勝寺。親歷此事的太岳區二分區基干營一連指導員王萬榮日后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記下了當時的情景:經書藏在了飛虹塔二層一個鏤空的大佛像內,這是一個十分隱蔽的藏書地點,王萬榮決定在造像臺基上鑿一個口子,這樣可以保證造像的完整,小口剛一鑿出,就流出了經卷,隨后“將經卷傳到塔外裝進荊籃,用繩子捆好,然后以班為單位立即撤離,到寺外指定地點集結待命”。
大概在凌晨兩點鐘的光景,道覺村日軍據點忽然亮起了燈,不久山下傳來了人喊馬叫聲,這時還有七八百卷經書堆積在院中,“戰士們打開背包,解下綁腿,每人捆好二十來卷背走,部隊迅速地從寺院消失了”。他們前腳剛走,日軍后腳就闖進了寺中,這時《趙城金藏》已轉移出去了,黨成功從虎口中轉移出稀世國寶。
這晚轉移行動的成功,并不意味著《趙城金藏》從此高枕無憂。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迫使《趙城金藏》一再走上遷移之路。
1942年5月間,日軍對《趙城金藏》的臨時儲藏地發動進攻,時任太岳區第二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史健決定再次轉移經書,如此大規模的經書整體搬運不切實際,只能化整為零,他要求所有干部都要背上幾卷經書,人在經卷在,要與經卷共存亡。后來,經書又一度藏在一個廢棄的煤窯中,當地黨組織派人冒著槍林彈雨去查看經書的安全。
這種漂泊的日子,直到1949年4月30日結束,這一天《趙城金藏》運抵北平圖書館,即今日國家圖書館的前身。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國家組織對《趙城金藏》進行修復,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由國家撥款的大型古籍修復項目”,古籍修復工作者花了近17年的時間完成了4813卷的修復工作,今天它與《敦煌遺書》《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同為國家圖書館四大專藏。
中學課本中的元代雜劇壁畫就出自廣勝寺水神廟
新中國成立后,不僅對《趙城金藏》進行了妥善保護,對于廣勝寺另外“兩絕”也進行了保護。現在就請跟隨我的腳步來看看廣勝寺的明代琉璃塔和元代壁畫。
上寺標志性的建筑飛虹塔曾是《趙城金藏》臨時棲身的地方。今天見到的飛虹塔建于明代中期,歷時十二年修成,距今有約五百年的歷史。中國的塔一般都以奇數為層數,飛虹塔有十三層,通高約47米,五顏六色的琉璃燒制成的各種構件將飛虹塔打造得流光溢彩,在南京的大報恩寺琉璃塔于十九世紀中期被毀于戰火中后,也許飛虹塔是現在可見的最美的明代琉璃塔。
離開上寺,往山下走十來分鐘,水神廟進入視野時,耳畔同時響起了泉聲叮咚。水神廟前的這口泉叫霍泉,當地人稱之為“海場”,可見水面之寬闊。北魏酈道元的名著《水經注》曾介紹過霍泉。歷史上,洪洞、趙城兩個相鄰的縣為了爭奪泉水而屢起糾紛,清朝官府建分水亭,將水分成十分,七分流入趙城,三分流入洪洞,這樣糾紛才稍得緩解。新中國成立后,趙城并入洪洞,兩縣百姓再也不必為用水而爭奪。
為祭祀霍泉水神明應王,當地百姓修建了水神廟。傳說霍泉水神是農歷三月十八誕生的,這是廣勝寺在這天舉行廟會的原因之一。今天我們看到的水神廟建筑是元朝中期修成的,距今有七百年左右的歷史。推開水神廟正殿的大門,殿內四壁的元代壁畫撲面而來,在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后,它們依舊光彩奪目。西壁繪制的是向水神求雨的畫面,東壁繪制的是水神降雨的畫面,掌握著興云致雨大權的水神端坐中央,各種屬官圍繞著他,名目繁復的儀仗用具更增添了畫面的威嚴。然而在威嚴波及不到的角落,畫師將身邊的人和事畫了進來——下棋的文士、捶丸(一種類似馬球的運動)的健將、賣魚的小販。
當轉頭離開水神廟正殿時,請注意南壁東側的壁畫,中學歷史課本中介紹元代市井文化引用的壁畫就來自這里。元代雜劇和南曲興盛,民間演藝事業發達,各種戲班子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鄉百姓都以看戲為樂。這幅壁畫題記“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告訴眾人這個戲班的臺柱子叫忠都秀,畫面中央的那位就是忠都秀,雖然身穿男裝,實是一位女性,女扮男裝在元代戲壇中十分常見。忠都秀領著十位戲班成員在前臺站好,亮相之后,好戲就要登場。
與水神廟一墻之隔的是下寺。下寺和上寺在歷史上屬于不同的派別,下寺后大殿四壁曾滿繪壁畫,可惜的是,1928年這些壁畫被美國人以低價購得,他們將壁畫從墻上剝下,運到大洋彼岸。幸運的是,同在廣勝寺的《趙城金藏》得到黨的及時營救,留在了它的故鄉,留在了孕育它的文化中。
八十年前,八路軍戰士以血肉之軀保護經書,八十年后,我們以先進的理念與技術保護古籍與文化遺產,讓所有人看見中華文化之美。時移世易,不變的是我們珍視自己文化的信念。(陳彧之)
相關新聞
- 2022-03-18噴:總有一天“噴子”會被他們噴出來的東西淹沒
- 2022-03-17作:各種“狂”的背后,都藏著見不得人的“虛”
- 2022-03-14悔:“悔不當初”或許已無濟于事,“從不后悔”有時卻十分可怕
- 2022-03-11糖:糖因為甜,所以充滿誘惑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