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紀檢監察報》報道了江西省龍南市九連山鎮政府10余年來違規截留挪用生態公益林補償款89萬元的案件。該案之所以持續時間長,是因為歷任經手人機械地延續了前任制定的“老規矩”,卻沒有思考這些“老規矩”是否合規矩。因截留挪用生態公益林補償款,該鎮3任主要負責人均受到嚴肅處理。
“以前是怎么干的?兄弟單位是怎么干的?別的部門是怎么干的?”當遇到問題時,一些黨員干部就會發出“慣性三問”。但“三問”之下不是為工作找方法,而是為責任找“背書”。就像在該案中,相關負責人所說的“將錢打到政府賬戶是多年來的‘老規矩’,我以為肯定沒問題”。而辦案人員發現,“所謂的‘老規矩’,實質是長期以來得不到糾正的違規違紀行為”。
在這些所謂的“老規矩”背后,更凸顯了一些黨員干部“怕慢假庸散”的慣性思維和作風問題。一些黨員干部對于新情況、新問題、新機遇視而不見,既不去考察調研系統分析,也不去試點檢驗實踐求證,更沒有在黨紀國法甄別后舍彎取直,遇到問題“向后轉”,一切工作“向后看”,只想憑著“老規矩”,找別人蹚過的路,吃別人嚼過的饃,只求“過得去”就把工作部署安排了,還自詡穩重保險、“懂規矩”。種種言行從實質上看,就是為不擔當、不作為找的借口。
個別黨員干部工作中不擔當、不作為,歸根結底是理想信念這個“總開關”松動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忘記了。當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我們面對的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打的都是硬仗。這時,需要干部擁有迎難而上的士氣、大膽負責的勇氣、真刀真槍的膽氣,敢于和改革攔路虎一決高下。但有的干部卻認為干得越多錯得越多,瞻前顧后、畏首畏尾,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不出事、寧可不干事”的工作態度,以前沒干過的不敢干,別人沒干過的不敢干,怕出問題不敢干,怕擔責任不敢干。明明該下級負責的事情卻要層層請示、層層上交,等待領導拍板;明明該領導自己拍板的事情卻非要召開會議“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看似民主,實則拖延時間,推卸責任。守著一畝三分地,撞著得過且過鐘,坐看多少機遇在眼前流失。
紀檢監察機關應當把糾治不擔當不作為問題作為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重要內容來抓,將糾治不擔當不作為問題貫穿于教育、衛生、住房、環境等民生領域和復工復產、惠企政策落實落地等營商環境領域,聚焦重點,靶向施治,重拳整治庸懶散浮拖等頑瘴痼疾,提振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精氣神。同時,堅持實事求是,正確把握黨員干部工作中出現失誤錯誤的性質和影響,嚴格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對受誣告陷害的干部予以澄清正名,亮明為干事者擔當、為改革者負責的鮮明態度,讓勇于擔當者放下思想包袱,不斷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 作者: 鮑毅)
- 2022-05-25方寸小箱映初心 黨史上第一個反腐控告箱
- 2022-05-26督促干部務實重干擔當作為
- 2022-05-26中遠海運:推動紀檢委員有效發揮監督作用
- 2022-05-26準確界定問責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