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山西省岢嵐縣宋家溝移民新村全景。趙文君 攝
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涨?、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鑫宇撰著的《中國政治的細節:一個縣的減貧治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選取山西省岢嵐縣的減貧治理作為樣本,闡釋了中國減貧治理在村莊、縣域和國家層面所體現出來的政治過程,分析了中國縣域減貧案例中體現出來的“中國之治”,讓讀者透過細節讀懂中國減貧之道。
消除貧困的“基因”,喚醒沉睡千年的小村莊
岢嵐縣坐落在中國北部的群山之中。直到2015年,仍有8萬多居民零零散散地居住在大山里的332個村莊和幾個稍大一點的市鎮里,貧困人口比例達到31.8%。
但僅僅在3年之后,岢嵐縣所有人的收入就超過了最低收入線,不再被列入國家所認定的貧困行列。在隨后的時間里,這種收入水平的提升被鞏固下來。到2020年,岢嵐縣的貧窮與落后已成為歷史。
如今的岢嵐縣,被整合后的近200個村都有了全新建設的整潔街道、堅固的房屋、顏色協調的建筑屋頂和外墻。村合作社紛紛成立,讓土地上的生產變得更有利可圖。一些村莊嘗試建立民宿和飯館,開始發展旅游業。與2015年相比,這里的村民有了改變生活的激情。
沉睡千年的貧困村莊,是如何在中國的減貧治理中被喚醒的?
首先必須弄清楚,深度的貧困有深層次的原因。本書認為,在世界范圍內,造成深度貧困的因素有三個,即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向最后的、最深度的貧困發動決定性一戰,就必須明白如何克服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社會文化條件的頑固障礙。
中國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總共搬遷了數萬個自然環境惡劣的村莊。扶貧搬遷的成功為脫貧攻堅的勝利創造了重要條件。村莊圍繞搬遷所開展的政治活動展示了中國基層治理的細節。觀察這些細節,才能理解像移民搬遷這樣巨大的治理工程是如何完成的。
移民搬遷并不是脫貧工程的全部。在減貧治理中另一項重要工作是如何為貧困家庭提供可持續的收入來源。對于當地政府來說,最重要的是為離開土地的人提供工業和服務業的就業機會,為仍然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增加收入,為少部分完全失去勞動能力的貧困者提供足夠的生活保障。這需要一種高度精細化的扶貧政策,精細到每個家庭、每個人。
此外,真正意義上的脫貧還要克服落后、消極、愚昧的思想文化,重新激發鄉村組織、家庭和個人創造的活力。在岢嵐的村莊可以看到,為了鼓勵村民參與集體活動和民主會議而設置的積分兌換制度,還有關于衛生和敬老方面的評比。這些制度的有效運轉,使得村民的思想和習慣出現了改變,對集體的認同感更高,村莊組織重現活力。
岢嵐不是中國集中資源打造出來的一個脫貧樣板,而是最后幾百個同時脫貧縣中普通的一個。因為它普通,所以它的改變也具有代表性。一方面,世界上絕大多數最貧困地區都能在岢嵐身上找到相似性。另一方面,岢嵐消除貧困的實踐和中國其他地區同期的經歷相似。正因如此,本書才能“以岢嵐為例,說明中國深度貧困村莊的減貧是如何實現的”。
中國在脫貧攻堅中成功構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系統
為什么減貧政策在岢嵐和中國的其他地區能夠成功?
作者認為,中國在脫貧攻堅中成功構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系統。本書通過岢嵐減貧治理,展示了這一治理系統的完整框架。治理活動是在某個地域或人群中發生的,針對解決具體領域問題的活動。不管治理發生在哪個地方、哪些人群之中,也不管治理活動是為了減少貧困、保護環境還是消弭糾紛,都需要依賴三個層次的努力:在宏觀層次上,國家提供正確有效的政策和外部資源支撐;在中觀層次上,地方政府把宏觀政策和資源轉化為適應當地的環境條件;在微觀層次上,相關治理主體在合適的外部條件引導下形成集體行動,推動治理目標的實現。
在中國脫貧攻堅的治理系統里,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媒體、專業人士和民眾等主體都在共同發揮作用,因而治理是在多層復雜系統的聯動中實現的。
在中國減貧治理的各個層次上,政府“看得見的手”推動系統內“看不見的手”發揮共同治理作用。也就是說,治理是“有意識的設計”和“自發解決”相結合的結果。政府的目標是推動實現“化學反應”,調動相關治理主體自主地、共同地發揮作用。本書各章展現出的許多事實都印證了這一點。
以“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目標為例,它圍繞著實現經濟權利,而不是達到某種富裕水平。對于貧困戶來說,有了“兩不愁三保障”并不等于走向富裕,但可以擁有和其他人一樣追求富裕的基本條件。這種旨在向貧困家庭“賦權”和“賦能”的目標,比簡單設置某個收入標準作為政策目標要明智得多。
政府“看得見的手”拉起了“看不見的手”,這種能力構成了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部分。實踐證明,如果國家能夠制定科學的政策,發揮正確的作用,那它應該是越強大越好;它應該與別的主體協調,而不是相互掣肘。政府的治理能力是整個國家治理系統中的關鍵因素。
中國減貧治理背后,有著和其他國家不同的制度優勢
擺脫貧困一直是困擾全球發展和治理的突出難題,也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第一項目標。中國在減貧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但直接推動了全球減貧事業進程,而且給全世界消除貧困帶來了巨大信心。中國實施脫貧攻堅戰,貢獻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中國方案,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減貧實踐提供了重要參考借鑒。
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度優勢,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度保障。作者認為,在中國,政府層面的治理活動和社會層面的治理活動因中國共產黨的性質而統一起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治理的方法不是將政府權力延伸到社會每一個細枝末節,而是通過黨的力量建立超越政府管制的、更先進的治理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黨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治理主體,既實現對政府的領導,又可以直接提供源于社會、用于社會的治理服務。
在中國鄉村的減貧治理中,除了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還可以看到共青團組織派去的青年志愿者、大學生支教團,婦女組織發起的婦女和兒童發展項目,等等。中國共產黨和黨所領導的群眾團體在中國的減貧志愿服務中始終發揮著主力作用。在經濟建設中,黨還支持發展各類市場主體,以實現生產力的進步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就能理解中國共產黨與社會組織、企業的關系,也才能在理論上說明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解釋中國在許多治理領域的成功。
對于國際社會來說,清晰地理解中國治理經驗意義重大。國際移民組織的研究報告和數據庫記載了世界上許多“有計劃再定居”的案例,中國的整村搬遷方案也被錄入其中。精準扶貧的概念被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引用,贊賞中國扶貧方案對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意義。隨著時代發展,中國的減貧治理實踐越來越多地被世界所重視。
但需要正視的是,實現聯合國制定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之所以任重而道遠,很大程度是因為國家之間的不協調以及隔閡。國際社會必須克服人為造成的政治對立,在世界各國推廣和實踐有效的治理經驗。我國成功脫貧為世界各國研究治理的發展留下了更開放的思想空間。(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自強)
- 2022-07-12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領航新時代
- 2022-07-12甘肅省監察委員會會同省人民檢察院出臺辦理職務犯罪案件工作銜接辦法
- 2022-07-04甘肅開展形式主義隱形變異問題集中整治 深化拓展基層減負成果
- 2022-07-08違規兼職、掛證取酬、退休兼職……警惕權力尋租變現的“過墻梯” 揭開“兩棲干部”隱身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