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恒,字繼叔,燕國薊縣(今北京市附近)人,南北朝官員,歷任中書博士、著作佐郎、秘書丞等職。
有一幅五言楹聯,字美文妙,精括為文、為人、為事的人生智慧:“行文簡淺顯,做事誠平恒。”上聯“行文”講寫文章,治學所達到的最高境界是“簡淺顯”。“簡”是“簡明扼要”,“淺”是“深入淺出”,“顯”是深刻的道理要明白、鮮活地表達出來。下聯“誠”與實是一回事,是說做事真實。“平”,是平常,真心。“恒”,是恒心、堅持,做事要持之以恒。對聯道出了做人做事的至純境界——“誠平恒”。
南北朝時期,有一位清官,姓平名恒,他做人做事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樣“平”“恒”,在治學著述方面也頗有建樹。
平恒學習勤奮用功,安貧樂道,時常衣食不足,但是沒有因為貧困而改變節操。平恒被征召擔任中書博士,過了很長時間,又出任幽州別駕。他為官廉潔正直,清心寡欲,不經營私產,妻兒不免忍饑挨凍。后來平恒被任命為著作佐郎,升遷為秘書丞。
此后,平恒常年在國家館閣中管理校書。工作之余,他致力于抄錄、整理、收藏書籍,他的私人藏書日益增多,為此專門設置了一個“精廬”,用于存放經史典籍。平恒時常在精廬研讀經籍,只留一個仆人在一旁侍奉,妻子和孩子都不能進入,就連平時吃飯也在精廬里。他的藏書樓是中國史料記載的第一個私人藏書樓。
平恒廣藏博覽,學問深得世人推崇。當時,與平恒同為著作郎的還有河間邢祜、北平陽嘏、河東裴定等人,他們的學識各有所長,但都很稱職,且資歷較深,但時任秘書監高允格外看好平恒,認為沒有人的學識可以超過他。
平恒融匯經典,治學精深,博聞廣識。自周朝開始,一直到魏,帝王興廢的原因,王公貴臣升降的始末,他都詳細記錄品評,探討其中是非,著述名為《略注》,合計有100多篇。史書稱:“好事者覽之,咸以為善焉。”史書還用了一個成語“鉤深致遠”,比喻探討深奧的道理,用來描述平恒治學的廣博精深。
遺憾的是,平恒的三個兒子都沒能繼承家父學業,皆無所作為。游手好閑的兒子讓晚年的平恒十分傷心,他于公元486年去世,享年76歲。朝廷追贈平恒幽州刺史,追封都昌侯爵位,謚號康。
? “精廬”是中國藏書史上的第一個私人藏書樓,平恒是位一心一意著書做學問的著作郎。
- 2023-06-26學習進行時丨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
- 2023-06-21媒體融合時代的紀檢監察新聞宣傳
- 2023-06-21深度關注 | 嚴查“人情往來”背后腐敗
- 2023-06-21三堂會審 | 用受賄所得向他人放貸收息如何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