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作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決定黨和國家事業成敗。我們黨的執政地位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經過了歷史的考驗和人民的選擇,如果不注重作風建設,聽任不正之風侵蝕黨的肌體,就有失去民心、喪失政權的危險。周恩來同志作為老一輩革命家,深知保持黨的優良作風的重要性,始終以高標準嚴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以身垂范、廉潔奉公,是不折不扣踐行黨的優良作風的楷模,在人民心中樹立了共產黨人的良好形象。
堅持實事求是,反對形式主義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周恩來同志深知實事求是的重要作用,認為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明確指出,“單靠多讀幾本馬列主義的書是不行的,問題在于實踐。理論要同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否則就是空話,于事無補。”
周恩來同志認為,有效反對包括形式主義在內的一切實際工作中的機會主義,是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具備的工作作風。他將形式主義視為黨內的非無產階級意識,對文牘主義、事務主義等各色形式主義深惡痛絕。黨的八大召開前夕,周恩來同志在天津市黨代會第二次會議上作報告并參加小組討論,地方記者就此寫了一篇報道送他審看。周恩來同志將報告稿中自己的講話內容刪掉,連同把“報告”前原有的“重要”二字一并刪除,只保留表明他在黨代會上作報告的陳述性話語。周恩來同志作為出色的領導者,反對各種形式主義,就體現在這樣的工作細節當中。他強調:“我們必須反對那些空洞的不提出問題不解決問題的文牘,反對那些冗長的不經過準備不作出決定的會議,反對那些只會坐機關開會、簽公文而不研究業務、不熟悉情況、不檢查工作、不接近群眾的工作人員,反對若干國家機關中的那些機構臃腫、辦事拖沓、紀律松懈、責任不明的現象。”
堅持實事求是,反對形式主義,基本要求是“說真話,做實事”。1960年年初,周恩來同志在北京接見代表家鄉人民看望他的淮安縣委負責同志,當談及農業生產、糧食產量時,他要求:“對我要說實話,實事求是,收多少,就報多少,不要浮夸、不要說假話。”1962年2月,周恩來同志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尖銳指出,“這幾年來,黨風不純,產生了浮夸和說假話的現象”,他苦口婆心地勸說大家“說真話,鼓真勁,做實事,收實效”。
堅持實事求是,反對形式主義,必須開展調查研究。周恩來同志認為“如何做到實事求是?首先要通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強調情況好壞不能從主觀想象出發,要下去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要從多方面觀察問題,必須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和比較。周恩來同志是這樣講的,更是這樣做的。1961年國家經濟出現嚴重困難,為查清原因,他來到河北等地調查研究,與當地干部群眾深入座談,尋找解決辦法。60年代初,周恩來同志曾經三次到大慶了解石油生產情況,尋找摘掉中國“貧油國”帽子的對策。種種此類的調查研究,不勝枚舉。
甘當人民的“總服務員”,反對官僚主義
周恩來同志在擔任國務院總理期間,始終認為人民的總理就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直強調自己是人民的“總服務員”,并要求各級政府管理者,都要當好人民的服務員。他曾經用“下山不忘山,進城不忘鄉”“如果忘了,就是忘本”來作比喻,強調“官僚主義是領導機關最容易犯的一種政治病癥”,警示全黨“官僚主義在我們執政的黨內,在我們的國家機關內,的確是十分有害、非常危險的”。
反對官僚主義,必須站穩人民立場。周恩來同志始終堅持以人民利益為中心,對人民傾注了全部身心和感情。他在1946年國共和談破裂后的記者招待會上說:抗戰前十年內戰、抗戰中八年磨擦、勝利后一年糾紛我們都經歷過了,再來二十年不過如此,只要中國共產黨和所領導的軍隊,不背叛人民,永遠依靠人民,我們在中國的土地上就一定會有出路的。事實正如他所說的,我們黨依靠人民群眾的磅礴偉力,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百業待舉,他將恢復民生作為第一要務,強調“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文化大革命”期間,面對極其困難的局面,為了保證人民生產生活正常運轉,他更是以超于常人的毅力,千方百計緊抓生產,耗盡心力維持局面。他曾深情地說,“人民的世紀到了,所以應該像條牛一樣努力奮斗,團結一致,為人民服務而死。”
反對官僚主義,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在工作中,周恩來同志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同志到河北邯鄲調研,走訪了幾十戶社員家庭,了解當地災情和社員對人民公社的看法,一位社員直言,“如果再這樣下去兩年,連你也會沒有吃的”,他后來感慨地說:“一個農民把我們看作他自己的人才會說這樣的話,這是一針見血的話。”根據調研情況,他將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寫成報告提交毛澤東同志。后來,中共中央討論并修改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包括取消供給制,以及規定辦不辦食堂“完全由社員討論決定”等。由此,農村政策發生了重大調整,有效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農村發展形勢逐步好轉。
反對官僚主義,必須充分發揚民主。自以為是、閉目塞聽是官僚主義的重要表現形式。周恩來同志指出:“要造成一種風氣,使大家敢于講話。只要是對社會主義有利,即使思想不一致,也要說出來。”以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為例,當時各方面針對這一工程方案有不同意見,出現爭論。為解決問題,周恩來同志到現場召開會議,聽取意見。他說:“如果說這次是我們在水利問題上,拿三門峽水庫作為一個中心問題,進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百家爭鳴的話,那么現在只是一個開始,還可以繼續爭鳴下去。”針對有的同志提出原方案存在的一些問題,他當即決定修改原方案,并表示他的意見也不成熟,還可以再討論。他說:“你們回去寫信給我,或者寫文章來爭論,來討論,在報紙上也可以。我們繼續還要把這個問題弄清楚,這樣才能使我們根治黃河工作做得更好。”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周恩來同志指導完善了工程方案,推動三門峽工程順利修成蓄水。
力行清正廉潔,反對享樂主義、奢靡之風
周恩來同志畢生“嚴于律己、艱苦樸素,只求奉獻、不思回報”,始終堅持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反對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是黨內清正廉潔的杰出楷模。
始終以身作則,堅持做到率先垂范。周恩來同志告誡領導干部要過好思想關、政治關、社會關、親屬關、生活關。他強調:“物質生活方面,我們領導干部應該知足常樂,要覺得自己的物質待遇夠了,甚至于過了,覺得少一點好,人家分給我們的多了就應該居之不安,要使艱苦樸素成為我們的美德。”某次工作人員趁他外出工作期間,對他的居所進行簡單修繕,他得知后很生氣,命令工作人員將地毯、沙發、窗簾等凡是能撤走的統統撤走。就因為這件事,他多次在國務院會議上作檢討。
始終克己奉公,堅持做到公私分明。周恩來同志嚴守工作規定,私事用車自付油費,招待客人自掏腰包,按月交足房租、水電費等,連開會喝杯茶水都要交費。他說:“要遵守國家制度和各項規定,不要因為我是總理,就不認真執行。”他親筆題寫黨員守則并帶頭遵守,包括不送禮、不拜壽、不迎送、不搞堂會、不坐轎、少宴會等內容。在國內視察,他也定下一些不成文的規矩,即不準宴請、不準陪餐,不招待酒水,不吃高級菜,去公共場所不封園、不閉店、不戒嚴等。擔任政府總理長達26年,周恩來同志從未利用權力謀取私利,從不搞特殊化。
始終嚴管親屬,堅持培育廉潔家風。周恩來同志給親屬訂立“十條家規”: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順路時去看看;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由總理代付伙食費;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不許請客送禮;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辦;生活要艱苦樸素;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他始終認為家庭問題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從不把家庭責任推向社會,從不利用權力為自己和親屬謀取好處,也不允許親屬利用他的影響力謀取私利。
“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周恩來同志一生心底無私、天下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中國共產黨人優秀品德的集中寫照,永遠為后世景仰。”學習周恩來同志的優良作風,就是要學習他畢生“嚴于律己、艱苦樸素,只求奉獻、不思回報”,牢記手中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決不搞特權,決不以權謀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共產黨人。(作者:米彥佑)
- 2025-06-18王賦在白銀市和蘭州大學調研有關工作
- 2025-06-18建設堅強有力的黨組織
- 2025-06-18點題整治 協同發力 守好民生“菜籃子”
- 2025-06-18廣安觀潮 | 抓作風建設要返璞歸真、固本培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