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網員工應用基于光明電力大模型研發的輸電線路巡檢系統,掌握輸電線路歷史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線路巡檢工作。

電網員工正在研發國產開源大模型和光明電力大模型融合應用模式。

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供圖
當好配網“調度員”,為配網運行提供智能輔助決策,使電力保供更可靠;當好設備“評估員”,特高壓直流主設備狀態評估分析時長由一周縮短至分鐘級,使生產運行更智能;優化企業辦電流程,供電方案智能編制效率提升7倍以上……作為我國電力行業首個千億級多模態大模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打造的光明電力大模型就像一位“智慧管家”,讓電力生產運行各環節迸發新活力,為能源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自2024年12月19日正式發布以來,光明電力大模型已覆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總部和27家省級電力公司,并在電網規劃、電網運行、設備管理、作業管控、客戶服務、經營管理等領域試點應用。
光明電力大模型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對于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將發揮什么作用?讓我們一起探訪。
推動智能轉型
打造千億級參數規模“最強大腦”
當前,新能源快速發展,能源格局深度調整,能源電力行業面臨電源結構清潔化、電網形態多元化、負荷特性靈活化等挑戰,亟須加快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融合應用,推動電力行業智能化轉型升級。
“然而,電力行業知識專業性強、業務邏輯復雜、數據敏感度高,通用基礎模型的電力專業能力整體表現不佳。”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數字化工作部有關負責人說,國家電網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與能源電力融合創新,2018年啟動人工智能應用探索,2024年建成并發布光明電力大模型,2025年2月又將某人工智能大模型融入光明電力大模型……
回顧參與光明電力大模型建設的經歷,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人員石聰聰坦言,電力行業的特殊性帶來了三大核心難題:一是電力業務形態多樣,場景復雜,模型融合應用難;二是電力知識體系復雜,知識結構與通用知識體系差異較大,模型學習理解難;三是電力業務邏輯復雜且動態變化,模型建模推理難。
無法準確識別缺陷和不同數據模態間的內在關聯、系統頻繁出現語義混淆、專業知識與通用知識融合不暢……光明電力大模型建設過程中,問題接踵而至。科研團隊逐個問題解決,逐個堡壘攻破,引導光明電力大模型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深層次邏輯推理,解決復雜電力問題,形成“最強大腦”。
“最強大腦”到底有多強?
據了解,光明電力大模型的核心架構由自主創新的模型結構體系、深度優化的訓練方法體系和全棧自主的技術支撐體系三大體系構成。
千億級參數規模是光明電力大模型的亮點之一。訓練數據涵蓋億級圖像、文本等多模態數據,其中行業數據占比超40%。龐大的參數賦予大模型超強的推理能力,使其能夠在復雜的電力場景中精準地分析和判斷。
僅有規模還不夠,還要將電力文本、圖像、視頻等多源異構數據映射到統一語義空間。為此,科研團隊對大模型的基礎架構進行突破性改造,首創電力跨模態適配層技術,使大模型具備多模態融合分析能力。
一個個數據背后,是“量”的提升,更彰顯“質”的跨越。
較之基座模型,光明電力大模型的電力知識記憶理解、多模態融合分析、業務邏輯推理、基礎數值計算和內容輔助生成能力平均提升20%。與國內外主流大模型相比,光明電力大模型的電力專業能力平均高出15%。經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權威檢測,其專業能力達到最高等級“卓越級”。
強化深度賦能
拓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
6月10日,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南京供電公司供電服務三中心收到江蘇南京某新建住宅項目開發商關于小區用戶變電站的用電申請。
打開能源互聯網營銷服務系統、點擊“供電方案智能生成”……南京供電公司客戶經理虞宋楠僅用40分鐘就完成了業擴配套電網接入方案編制,緊接著又在幾分鐘內完成了客戶內部工程受電方案編制。
“以往完成接入方案編制需要3至5個工作日,完成受電方案編制也需要近半個小時。”虞宋楠說。
變化的產生與光明電力大模型的參與密切相關。
憑借對電力知識的記憶理解,光明電力大模型可對用電項目備案文件和設備清單進行智能分析,精準識別用電設備能耗情況等信息,并自動生成工單,只需10分鐘便可完成用電需求的確認和辦電申請。接下來,光明電力大模型深入“考慮”供電距離、可靠性、綜合經濟性等,提供多套接入方案供業務人員比選。在接入方案完成后,生成多套受電方案,并根據客戶需求快速調整優化。
國家電網供電人口超11億,做好供電服務至關重要。依托光明電力大模型,國家電網實現了用電報裝“接入方案受電方案智能編制、供電方案智能答復”等,為客戶提供更省時、更省錢、更省心的優質服務。數據顯示,應用光明電力大模型后,客戶供電方案編制效率提升7倍以上。
不僅是客戶服務領域,在電網規劃運行、設備運維、作業管控等領域,大模型也持續深化應用。
“光明,當前福州配電網運行情況如何?”
6月20日,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福州供電公司經濟技術研究所人員吳愷琳登錄網上電網平臺,點擊左側圖標呼出光明電力大模型,以與其聊天的方式開展電網診斷,完成了配電網狀態分析等工作,為迎峰度夏做準備。此次診斷分析,她僅用5個工作日就完成了配電網智能診斷分析報告,相較以往人工診斷分析,效率提升了4倍。
應用光明電力大模型,電網規劃更加精準,電網運維也更加高效。
來自內蒙古的電能,沿著電網來到山東省首座特高壓換流站——±800千伏廣固換流站,在這里由直流電轉換成交流電后,送往齊魯各地。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設備是換流變壓器。
“換流變壓器的零部件有1000多個,制造工藝達1800多項,一旦出現內部缺陷,想要快速、準確研判缺陷類型并精準定位,難度非常大。”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運維人員孫慧介紹,光明電力大模型就好像給每座換流站都配備了一個全天候、高水平的“專家團隊”。目前,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不斷開展光明電力大模型學習訓練,已使其掌握了數千項故障案例,具備了13項常見“疾病”的診斷能力,成為一個專家級“醫生”。
從電網側到電源側,電網調度人員也嘗到了光明電力大模型帶來的甜頭。當前,分布式光伏總規模大但單體容量小,大多沒有單站發電預測。調度人員構建大小模型協同的智能體,利用光明電力大模型的任務規劃和服務調用能力,便可實現負荷轉供策略的智能生成和分布式光伏的精準預測,讓調度運行更加精準高效。
從客戶服務的提質增效,到電網規劃運維的智能診斷,再到調度運行的精準預測,光明電力大模型為電力生產運行全鏈條提供了支撐,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持續迭代升級
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圈
圍繞“建強建優光明電力大模型”目標,國家電網構建研發、應用、運營三位一體協同機制,形成從建設到應用再到優化提升的完整閉環,持續推動光明電力大模型能力演進與體系完善。
今年2月,國家電網依托智算中心國產化算力基礎設施,完成了某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本地化適配部署,并通過“i國網”AI助手面向國家電網公司廣大員工開放,提供更多樣的智慧辦公應用服務。
光明電力大模型不僅服務國家電網,更是一個全產業鏈共建共享的行業級大模型。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數字化工作部有關負責人說,國家電網構建以光明電力大模型為核心的兩級協同運營機制,聯合行業單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互聯網頭部企業等上下游合作伙伴,實現平臺共用、模型共訓、能力共建、應用共享,形成產學研用協同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在浙江,電網企業基于光明電力大模型打造了“碳索”碳業務“智能助手天團”,包括解析碳業務知識的“百事通”、追蹤碳排放數據的“監控員”、自動生成分析報告的“寫手”、服務用能企業能效與綠色技術精準匹配的“紅娘”等,為碳排放管理裝上了“智能大腦”。借助“碳索”,紹興21家印染廠實施了節能改造,平均節省電能消耗超15%。
在遼寧,電網企業基于光明電力大模型構建“春耕用電預測”場景,通過融合農田臺賬、氣象、用電歷史等數據,生成精準的“春耕灌溉用電時刻表”,指導農戶錯峰用電,提升供電服務精準性和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目前,“春耕灌溉用電時刻表”已在遼陽縣唐馬寨鎮應用。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一個個應用場景躍動著數字力量,新質生產力加速釋放,帶動上下游產業鏈轉起來。
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深度應用,國家電網正攜手行業合作伙伴,打造更專業、更智慧、更開放的光明電力大模型,賦能電力行業數字化轉型,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通訊員 王頌)
- 2025-06-30精準監督推動化解不動產登記難 托舉群眾安居夢
- 2025-06-305月,甘肅5人被開除黨籍和公職、3人被開除黨籍、取消退休待遇,1人被取消退休待遇……
- 2025-06-30清風為伴產業興 | 摘取致富“金果子”
- 2025-06-30摘取致富“金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