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古道今】
《孟子·離婁下》:“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意思是,孔子不做太過分的事情。朱熹集注引北宋哲學家楊時的話說:“言圣人所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這句話是說,圣人的所作所為,在本分之外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加碼。后世即以“不為已甚”為典,謂為人處事不能太過分、太離譜。《朱子語類》卷五七:“稱人之善,不可有心于溢美;稱人之惡,不可溢惡,皆不為已甚之事也。”溢美,即過分贊美;溢惡,即過分指責。
《論語·泰伯》:“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意思是,以勇敢自喜卻厭惡貧窮,是禍亂。對于不仁的人,痛恨太甚,也是禍亂。凡事皆有度,恨之有度,愛之亦有度。《孔子家語》載:曾子鋤瓜的時候,不小心把瓜苗的根鋤斷了。他的父親曾皙非常生氣,舉起一根大棍就打他的背。曾子不躲不跑,結果被打倒在地,不省人事,很長時間才蘇醒過來。
曾子以孝出名,但孔子聽了這件事后非常生氣,甚至拒見曾子。曾子自認為做得對,便托人向孔子請教,孔子就說:“昔瞽瞍(gǔ sǒu)有子曰舜……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yì)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義,其不孝孰大焉?”大意是,瞽瞍有一個兒子叫舜,瞽瞍用小木棍打舜時,舜就站在那里忍受;瞽瞍用大木棒打舜時,舜就逃跑了,因此舜的父親沒有背上不義之父的罪名,舜也沒有喪失為人之子的孝心。曾參侍奉父親,把身體交給父親任其暴揍,往死里打也不躲避,如果他真的被父親打死了,就把父親陷于不義之地了,相比之下哪個更為不孝呢?曾子聽到這番話后,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錯,于是登門向孔子謝罪。
俗話說:話不說滿,事不做絕。一個人對自己的言行要有所約束,如果不能恰到好處,起碼也要適可而止。喜歡走極端,熱衷于無所不用其極,結果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問題變得更復雜。“服從不盲從,到位不越位”,不僅是一種職場規范,也是一種道德約束。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稱:蛇床
分布:隴南、天水、甘南、定西、平涼
簡介:蛇床,一年生草本。花期4-7月,果期6-10月。果實藥用,稱“蛇床子”,具有祛風燥濕、殺蟲止癢、溫腎壯陽等功效。
(植物資料由西北師范大學白增福、陳學林提供)
- 2025-09-17中國紀檢監察報評論員文章丨深學細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 增強學思想悟思想用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 2025-09-17紀檢監察機關聚焦加重基層負擔問題開展整治 負擔減下去 干勁提上來
- 2025-09-17推進“四項監督”統籌銜接 攥指成拳 形成合力
- 2025-09-17評論|不能把過緊日子當成"躺平"的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