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發展成就??萍疾坎块L陰和俊介紹,“十四五”期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速融合,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較“十三五”末增長42%,“三新”(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18%,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正在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0萬家,較2020年增加83%。
“這五年,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科技強國根基不斷夯實。”陰和俊說,我國科技投入持續增加,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48%;基礎研究經費達2497億元,較2020年增長超過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能力不斷提升,科技領軍企業加快培育成長;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支撐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深圳-香港-廣州躍居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榜首;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在重大科技成果方面,陰和俊介紹,“天宮”空間站轉入常態化運營,“嫦娥六號”實現月背采樣返回,“海斗一號”完成萬米海試;5G通信實現大規模應用,北斗導航提供全球精準服務;C919大飛機實現商業飛行,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穩居世界首位,CR450動車組鞏固擴大高鐵技術世界領跑優勢;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特高壓輸變電世界領先,光伏、風電裝機容量居世界首位。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我們做好科技工作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十四五’期間,我們以天更藍、食更優、行更快、更健康等為目標,進行了系統性布局,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科技部副部長龍騰舉例說,在天更藍方面,通過科研攻關,搞清了京津冀及周邊重污染形成機制,精準防治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18%;在食更優方面,利用分子設計育種技術,育成小麥、玉米、水稻等一批生產急需的重大品種,實現了抗病、抗干旱、品質及豐產性的協同提升;在行更快方面,交通基礎設施建造取得新進展,川藏鐵路開創了在極端復雜環境下一整套領先世界的建造技術、標準和裝備體系;在更健康方面,研發了全球首款5.0T全身掃查磁共振醫療裝備,大幅降低了檢查成本。
青年科技人才是最具活力的創新群體。科技部副部長林新介紹,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十四五”期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4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比例為43.3%。在“嫦娥”探月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及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骨干力量,一些項目團隊成員平均年齡僅為30余歲。同時,持續推進減負專項行動,幫助青年科技人員從填表、報銷等非科研負擔中解放出來。在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中,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破格晉升職稱,對從事基礎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探索5至10年長周期考核,鼓勵他們潛心研究、勇于突破。(左翰嫡)
- 2025-09-19以全周期理念加強民生領域治理
- 2025-09-19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激勵紀檢監察干部挺膺擔當 把偉大抗戰精神化作奮進動力
- 2025-09-19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央指導組暨中央層面工作專班總結會議召開
- 2025-09-17中國紀檢監察報評論員文章丨深學細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 增強學思想悟思想用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