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與文明
近讀英國海洋生物學家海倫·斯凱爾斯的《時間的螺旋:貝殼里的人類史》一書,不禁被貝類生物的迥異身世、有趣特性,以及對人類的影響所吸引。作者以貝殼故事為切入點,勾勒出了一幅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驚奇畫卷。
全書由“貝殼制造者”“海洋絲綢”“船蛸的旅程”“貝類的啟示”“海蝴蝶效應”等10個篇章組成。一枚小小的貝殼,堪稱一部包羅萬象的自然史。作者開啟的溯源之旅,用刨根問底的方式,把地球生命的神奇之處呈現在我們面前。但貝殼的意義,不僅在于其蘊含的未知和神秘,更在于其穿梭于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的那一束光亮。
史前時代的人類就將貝殼視為珍寶。早在十萬年前,非洲的智人就已經把疣荔枝螺的貝殼當作裝飾品了。人們還把貝殼做成實用工具,比如頂錘、斧頭、刀和魚鉤。在一千年前的北美密西西比文化中,人們常常把粘土和壓碎的貝殼混在一起煅燒,這樣做出來的陶器硬度更高。
貝殼是最古老、最廣泛的貨幣之一,黃寶螺與人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歷史上世界各地都曾用它作為貨幣流通使用。1981年發行的一套中國古代錢幣郵票中,就有一枚貝幣,繁體字中與貨幣有關的文字都包含“貝”字,它看起來很像黃寶螺。印度人也把這些貝殼當作硬通貨,而阿拉伯商人則從印度人那里得到黃寶螺,然后帶到非洲。在中世紀的埃及,人們會用黃寶螺進行交易。而在位于阿拉伯世界西部的毛里塔尼亞的廢墟里,人們發現了一輛被遺棄的大篷車,里面完整地保存了許多黃寶螺。
貝殼還見證了非洲奴隸的血淚史。歐洲的奴隸販子把黃寶螺當成貨幣和當地的酋長、商人交換奴隸。在奴隸貿易的高峰期,英國船隊平均每年向西非輸入4000萬只黃寶螺,而在整個18世紀,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的航線,有100億只貝殼來回運送。
拾貝,可以傾聽歷史的私語,貝殼上的每一道螺旋,都是歷經風雨的印記,是穿越時空的記憶。誰能說人類的生命階梯,不是沿著時間的螺旋而行進的呢?(任蓉華)
相關新聞
- 2020-08-24故鄉是作家出發的原點
- 2020-08-21夏潮:文藝評論要接地氣有底氣長靈氣
- 2020-08-21科技賦能文物保護:讓千年海外流失文物魂歸故里
- 2020-08-20引領閱讀新風尚 上海書展跨界“破圈”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