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首名為《自題金山畫像》的詩,是蘇軾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游金山龍游寺時所作。兩個月后,蘇軾病逝于常州。這首絕命詩,蘇軾用自嘲之語總結一生,讓人唏噓不已。
近日,我來到東坡故里,近距離觸摸這位藝術巨匠曾經生活過的足跡。
在岷江河畔眉山市中心城區紗縠行南街,有一處紅墻環繞的庭院,這里是蘇洵及其兒子蘇軾、蘇轍的故居,即三蘇祠。從南大門走進祠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棵高大筆直的銀杏樹;右側圍墻處,一棵上千年的黃葛樹樹干皸裂,枝繁葉茂。前廳、殿堂三進四合院,是典型的清代四川古建筑群。堂廊相接,古木扶疏,綠水縈繞,荷池相通,堂館亭榭掩映在翠竹濃陰中。
這里有蘇洵等十多人的塑像,還供奉著蘇氏歷代先祖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荔枝樹等遺跡,以及三蘇父子大量的手跡和印拓的詩文字畫。披風榭處的溪畔石上,蘇軾塑像斜倚散坐,長髯自然飄逸,神情平和悠遠。
三蘇父子以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輝煌的文學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蘇洵27歲時才發奮讀書,終成大家。由于他堅持淳樸文風以及良好的家風,造就了兩個富有文學天才的兒子。蘇軾其名“軾”意為車前扶手,蘇轍名中“轍”指車碾過的印痕,蘇洵希望兩個兒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相互扶持。
蘇軾、蘇轍一起長大,求學入仕,深厚的親情和友情持續了一生。在父母離世后,兄弟倆相依為命,雖然漂泊四方相隔天涯,卻心意相通,在困境中用詩歌相互勸慰。蘇軾因思念弟弟,曾在中秋節發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感慨。
烏臺詩案后,蘇軾獲罪,皇帝一怒之下準備殺了蘇軾,蘇轍用烏紗帽換取蘇軾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蘇軾死后葬在河南汝州(今郟縣),蘇轍不忍兄長獨眠他鄉,死后也葬在此地與兄長做伴。二人雖無法落葉歸根,卻也實現了“夜雨對床”的承諾。
站在蘇軾石像前,品味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襟懷,我想,正是一代代像蘇軾一樣的知識分子,以國家前途命運為己任,同情民間疾苦,立身操守,光明磊落,中華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在四川中江縣廣福鎮的玉河邊,古時的銅山縣也有三蘇,分別是北宋四川第一個狀元、參政知事蘇易簡,其孫書法家蘇舜元和愛國詩人蘇舜欽,后世稱其為“銅山三蘇”。銅山三蘇要早眉山三蘇數十年,三人中,尤以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先驅蘇舜欽為甚,其與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合稱“蘇梅”,曾在蘇州購置庭院修建滄浪亭。(邱海文)
- 2022-10-10內心豐富的人從不畏懼孤獨
- 2022-10-10詩意大別山
- 2022-10-10賞菊聊寒露
- 2022-10-10四十年前的童年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