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里的“三月三”》
陶穎 主編
廣西人民出版社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作為我國多個民族共有的傳統節日,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演化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系列活動已成為展示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的亮麗名片,生動呈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團結畫卷?!恫┪镳^里的“三月三”》一書以此為切入點,通過系統梳理相關文物典籍,既展現了節俗文化的傳承脈絡,也深刻彰顯了博物館在文化遺產保護中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該書首先聚焦于博物館對文物的科學守護。書中詳述了現代預防性保護技術如何為文化遺產提供穩定存續環境,不僅守護著文物物質的完整,更保全了其承載的寶貴歷史文化信息。從書中收錄的唐代游宴壁畫與金銀酒器,到壯族坡芽歌書的獨特符號系統,這些跨越時空的物證雖分屬不同時代與地域,卻共同記錄并詮釋著“三月三”豐富的文化內涵。該書生動展示出,博物館保護的不僅是器物本身,更是附著其上的文化密碼,為今人追溯文明根脈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指引。
在深入挖掘方面,該書系統呈現了博物館如何通過跨學科研究激活文物深層價值。書中匯集的不同時期、地域、民族的“三月三”相關文物典籍,既呈現出文化傳播與在地化演進的復雜圖景,也深刻揭示出文化核心的延續性。通過書中翔實的比照分析可見,一件器物可能在不同時期兼具日常樂器、祭祀禮器甚至軍事號令之功能;一首民歌亦會隨時代更迭融入新的精神訴求。該書清晰勾勒出不同文明支流間的互動軌跡,有力地證明: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其不斷被重新詮釋的潛力。
值得關注的是,該書深刻闡述了博物館在文化價值當代再造中的創新實踐。博物館通過策展敘事、文創出版、教育研學、數字化等手段,將專業成果轉化為大眾易于感知的文化敘事。例如書中提及的案例,成熟的數字化技術使文物轉化為可隨時觸達的數字資源;跨界合作將民族元素融入時尚文創,或將古樂譜轉化為沉浸式音畫劇場。書中認為,這些創新絕非對文化符號的簡單挪用,而是基于對文化內核的深度解讀與尊重,在契合歷史底蘊的前提下融入當代審美與生活需求,使古老節慶兼具歷史深度與現代價值。該書通過具體實踐昭示:傳統文化絕非凝固的遺產,而是可持續生長的有機生命體。
該書正是博物館守護與創新雙重使命的生動詮釋。它通過對相關文物文獻的系統梳理,既全面呈現了“三月三”節俗的豐富樣態與演化脈絡,也深刻展現了博物館工作的多維價值。書中記錄的跨學科研究揭示了節俗的時空變遷,數字化與跨界創新則為古老傳統開拓出開放靈活的傳承路徑。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傳統根系生發新枝的能力,是中華文明賡續綿延的內在動力。博物館的崇高使命不僅在于靜態守護,更在于推動文化在傳承中新生——讓“三月三”這樣的古老節日持續煥發生機,深度融入當下生活,并激發面向未來的永恒創造力。這一文化命題,在該書的字里行間得到了飽滿而深刻的印證。
(作者:李萬萬,系南京藝術學院國際博物館信息中心主任、研究館員)
- 2025-07-11新書速遞丨破解教師成長困局,重構教育者的精神坐標
- 2025-07-07一部返璞歸真的書話集——評北喬《南人書話》
- 2025-07-07生活的每一幀都是繪本
- 2025-06-23在數字化時代探尋人類的本真訴求——讀石一楓《一日頂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