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范昕
氣場全開的任伯年金箋通景十二條屏巨制《群仙祝壽圖》木版水印再出江湖,亮相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新近啟幕的“何謂海派·海上名家”藝術系列大展之“海上春云·唐云藝術展”,牽起海派藝術大師唐云鮮為人知的文物保護情懷。
唐云最是以“海上花鳥四大名旦”首席為人熟知,此次展覽卻以80余件唐云力作與舊藏,更將其藝術實踐置于近現代中國社會變革的語境中。策展人薛曄告訴記者,諸多隱于展品背后的生動故事,引人關注唐云的人生軌跡如何與海派藝術發展互為印證。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本次展覽學術主持陳翔指出,作為海派一個重要的標志性藝術家,唐云的藝術,充實了海派的內涵,也續寫了海派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輝煌。
暗合海派特質的藝術轉向
自帶“清新煙火氣”的一幅《幽蘭靈芝圖》,構成展覽意味深長的引子,只見畫面左邊蘊含書法筆意的簇簇蘭花與右邊斜倚的朵朵靈芝相映成趣。唐云的上海因緣,就藏在此畫中。這是1939年他與相識于故鄉杭州的好友若瓢合作的作品,若瓢畫蘭,唐云補靈芝。抗戰爆發后,唐云舉家從西子湖畔搬遷至黃浦江畔,背后是若瓢的力勸,以及幾次為唐家安排住處。并且,若瓢是唐云初到上海時幫助其打開當地市場重要的引路人之一,其中就包括合力策劃“杯水畫展”。唐云在海上畫壇第一次亮相,引起新華藝專校長汪亞塵的關注,熱情聘請這位“杭州唐伯虎”到校執教。
創作于1948至1951年間的《四絕手卷》,則罕見展開唐云全面的藝術才華。據薛曄透露,“海上花鳥四大名旦”中只有唐云并非專擅花鳥,而是涉獵尤廣。這幅手卷由四段拼接而成,描繪九幅畫面,包括山水、人物、花鳥及書法。“唐云在杭州本以山水畫見長,到了上海,是因敏銳洞察市場需求,而專注于花鳥畫。”薛曄認為,這樣的轉向暗合了海派藝術對于雅俗共賞的追求。唐云在上海的花鳥畫實踐,注重筆墨語言與自然物象的結合,革新了海派小寫意花鳥畫的表現范式,也實現藝術價值與市場需求的有機統一。此次展出的《花鳥草蟲三幀》《花卉四屏》等都是其這一時期花鳥畫的佳作。
新中國成立后,唐云又主動轉型為“時代畫筆”,盡顯海派藝術的社會責任感,力求讓傳統筆墨迸發出磅礴時代力量。例如,此次展出的《棉花秋趣》,以滿綻銀絮的棉花入畫,把棉花草本而兼木本的質感夸張為好似梅花的枝干一般精神昂揚,畫出與勞動人民的感情共鳴。既是對傳統花鳥畫婉約范式的解構,也被認為象征著中國畫在新時代語境下的精神突圍。
盡顯使命擔當的藝術收藏
唐云的收藏清單堪稱“中國美術史教科書”,其中有石濤的狂野、八大的孤傲、金農的古拙、任伯年的市井煙火氣……眾多唐云力作之外,展覽特別辟出板塊,呈現唐云獨到的收藏。這不僅對其自身藝術風格形成影響極大,也盡顯文物保護情懷。
《群仙祝壽圖》木版水印在展覽中的現身,最令人感到意外。其實,任伯年這幅巨制原作并非唐云舊藏,然而上世紀50年代它歸于上海美協,離不開唐云助力。彼時,唐云到訪滬上收藏大家錢鏡塘家,被掛在廳堂中的《群仙祝壽圖》深深吸引。進而,他以書畫鑒定家的身份與錢鏡塘說明收購之意,終以遠低于市價的1200元促成上海美協購藏這一國寶。此次展出的版本由朵云軒歷時八年、用約2000塊雕版精心雕印而成。
一組八張唐云舊藏曼生壺拓片,勾連起唐云畢生最為得意的收藏——八把曼生壺。曼生壺,指的是清代紫砂名家陳曼生與陶人合作或監造的紫砂壺,令日常器物有了非凡的人文內涵。收藏界如唐云能一人獨有八把曼生壺的頗為罕見,唐云也特地為畫室增加了“八壺精舍”的齋名。唐云不僅為紫砂藝術界保存了一批國寶級珍品,并且積極參與現代紫砂壺的制作,確立了當代壺藝的審美坐標。
- 2025-08-07多彩文化點亮城市夜生活
- 2025-08-04聚焦抗戰史中的信仰力量,《孤光》作者分享會在書博會舉行
- 2025-08-04破譯戰國典籍中的文化密碼
- 2025-07-31六場敦煌藝術展在北京次第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