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叢叢
經典非是一成不變的。解讀、重構、跨界等,都是我們與之對話的一種方式。遵循原作走向的“再經典化”路徑值得探索,與此同時,創作者另辟蹊徑、轉換視角,補述一段前史,或在故事完結處追問“然后呢”,抑或由一個物件、一個命題引向新的靈感空間,都是拓展創作新境界的途徑。
今年夏天,熱映影片《長安的荔枝》展現了“荔枝使”李善德傳奇又曲折的人生經歷,用小人物的視角填補了歷史宏大敘事,讓觀眾從另一種維度觸摸大唐盛世的真實肌理。
當“一騎紅塵妃子笑”的經典文本和浪漫詩意被拆解為改進荔枝保鮮方法、計算荔枝轉運路線、應對沿途人員推諉等具體而又微觀的場景,當小人物為了生存拼盡全力,卻難以實現命運突圍,影片中這場圍繞荔枝的千里奔騰,承載了正史未載的私語、史家忽略的嘆息,讓觀眾從歷史狹縫中窺見了個體悲欣和真實人性。
經典敘事中未充分展開的情節線索,史料文獻輕輕帶過的不經意之處,往往是具有前瞻性、開放性的藝術創造地帶。就像《長安的荔枝》以微觀史觀反映深刻的歷史世情一樣,許多創作者將目光投向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物或細節,于文本縫隙中開掘故事,讓“補寫”經典成為一條行之有效的創作路徑,開創出新的審美向度。今年暑期“火出圈”的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就把鏡頭對準了古典名著《西游記》里被忽視的小妖群體,讓傳統西游故事中的“背景板”成為新的創作起點和敘事主體,通過小豬妖、蛤蟆精、黃鼠狼精、猩猩怪四個無名之輩的荒誕取經之旅,補寫了一段屬于底層小妖的平行故事。在故事的結尾,這支“草根取經團”并未以傳統方式獲取真經,但這場“不問結果、只顧出發”的西行冒險,卻直面普通人的欲望和糾結,直擊浪浪山里的世故與無奈,彰顯了作品的現實主義勇氣——在不完美中成長,本身就是最珍貴的真經;平凡的人生里,常常蘊藏著最本真、最蓬勃的生命力量。
深入經典敘事的縫隙,揭示歷史質感和現實幽微,需要創作者具備敏銳的藝術眼光,掌握“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想象與重構能力。比如,《西游記》中,妖怪試圖取代唐僧一行去取經的橋段,在有的讀者看來是無足輕重的情節,但《浪浪山小妖怪》創作團隊捕捉到了全新的開掘角度,即真假取經和身份識別中“草根”們的成長。再如,網劇《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為《明實錄》里寥寥幾筆記述的案件豐盈了骨血,又從民間信札、筆記等素材中獲取補充和印證,架構起以小見大的鮮活故事。其實,許多創作都會從經典故事、文獻記載的未盡之處尋找可能,像“暮夜卻金”“曹鼐不可”等典故都曾衍生出新作品,有的之所以讓人印象不深,原因在于仍沿用慣常的敘事策略,囿于既有視角或情節,未能抽絲剝繭洞察人物的生存境遇和真實心性,也就難以實現更深層的形象建構和情感抵達。
經典非是一成不變的。解讀、重構、跨界等,都是我們與之對話的一種方式。遵循原作走向的“再經典化”路徑值得探索,與此同時,創作者另辟蹊徑、轉換視角,補述一段前史,或在故事完結處追問“然后呢”,抑或由一個物件、一個命題引向新的靈感空間,都是拓展創作新境界的途徑。比如,游戲《黑神話:悟空》關注的是西天取經后的新問題,由玩家扮演“天命人”進一步詮釋孫悟空的傳奇經歷和抗爭意志,探索了經典的跨界路徑,也探討了關于自由與宿命的深層話題。在梨園戲《御碑亭》中,傳統戲本里“王有道休妻”的故事走向被改寫,創作者圍繞女性的自我覺醒延展出“休夫”“別亭”等新情節,為傳統題材注入現代意識。
這也提示我們,換一種思路破題,從細微處發現,向多維度開掘,藝術創作也能培育出令人驚艷的奇觀,帶來深入肌理、叩問本質、震撼人心的積極效果。
- 2025-09-11城市書房,用閱讀改變生活
- 2025-09-11浙江火把知識“星火傳書香”領讀人計劃啟動
- 2025-09-11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系列活動啟動
- 2025-09-08我畫我的 我寫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