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絨線編織花束” 永不凋零的非遺之花

絨線手工編織的花束。
2022年,“冬奧之花”——絨線手工編織花火了!復古文藝,新穎別致,最重要的是永不凋謝……
近日, 由甘肅省“隴原巧手”手工編織的絨線花束亮相蘭州市首屆文創節,受到觀者一致好評。一束束絨線花束“編織”出的是隴原巧手們勤儉淳樸的精神風貌,更是他們心中永不凋謝的“致富之花”。
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頒獎花束采用的不是傳統的鮮切花,而是手工編織的絨線花束。花束包括玫瑰、月季、鈴蘭、繡球、月桂和橄欖6種寓意美好的花型,分別象征著友愛、堅韌、幸福、團結、勝利與和平;另外,在冬殘奧會頒獎花束中,還增加了一枝藍色波斯菊,象征堅強。
據報道,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頒獎使用花束約16000多束,均為純手工制作。花束力求精致又不失表現力的背后,是技藝的傳承,是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完成一束精美的花束,需耗時長達35小時,制作所有頒獎用花束耗時接近5萬小時。一萬多束帶著中國味道的絨線花恰到好處地在指尖“綻放”,這傳遞的是中國傳統技藝與中國人的工匠精神,更是“中國式浪漫”。
“之前,我們一直在做毛線編織品,訂單也是面向全國。今年冬奧之花火了以后,訂花束和玩偶的單子越來越多,從冬奧會至今,我們接到的訂單已經幾百萬份了。接到訂單后,我們就會分撥到定西、天祝、永靖、金昌等地的巧手點上進行加工。”甘肅隴原巧手董事長鄧世賢介紹。
在蘭州市首屆文創節的展廳里,記者看到“隴原巧手”制作的絨線花束,美得令人咋舌,十足是一針一線的匠心制作。絨線花不遜色于鮮切花的美感,且可以長久保存,這一點更實現了綠色環保的理念。
“最近,由蘭州市殘聯主辦,‘隴原巧手’承辦的一期殘疾人絨線編織培訓班開班,在培訓中,我們發現這幾十個學員的合格率竟然是百分之百。培訓班里有一些殘疾男士,學起編織花束也十分專注。”鄧世賢說,“此次培訓班上,很多男士也積極認領了訂單。”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這些花束除了本身帶給人的美感,其背后的故事則更令人動容。
鄧世賢說:“每當這些巧手們編織出一束花,除了帶給自己喜悅和成就感,在精神上也能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與社會相融入的。”
絨線編織花束以其別出心裁的創意火了,也將美好的情感定格成永恒的記憶。這只是隴原巧手們今年的創新項目之一。
近年來,甘肅隴原巧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設計研發團隊深度挖掘全省地方文化資源,整合設計出地域特色鮮明的系列文創商品,讓創意為非遺插上翅膀,形成多款新型的非遺文創。隴原巧手文化發展公司自成立以來,在省婦聯的大力支持下,共培訓巧手23萬人,培育經紀人280位,可以承接訂單的巧手達6萬人,形成了隴原巧手人才信息產業鏈,共建檔隴原工藝產品15大類,1000多種。
2016年,“隴原巧手”與天津工業大學達成校企合作;2017年4月,巧手產品文化展館在北京王府井成功掛牌,為隴原巧手打開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口。寶蘭高鐵開通后,隴原巧手走上高鐵,通過產品傳遞甘肅文化;2018年4月26日,中國鐵路游·交響絲路行——蘭州“環西部火車游”活動期間,隴原巧手非遺代表不僅走上火車展演,打造“移動的非遺文化”;2019年9月,與甘肅省文旅廳和馬蜂窩旅游網合作“一包如意走絲路”項目,負責加工如意包所需繡片;2020年9月,“隴原巧手·駝毛旅行睡袋”榮獲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銀獎;2021年4月22日,隴原巧手產品走向深圳國際時裝周;2021年6月22日,隴原巧手產品在首屆“延安故事”文旅創新創意產品設計大賽獲得銅獎;2021年9月,隴原巧手設計作品“獅尚”系列獲得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銅獎。
2022年2月15日,隴原巧手新春年貨集市在蘭州萬達開幕,隴原巧手產品備受歡迎。
“最近,我們正在與蘭州新區的移民點對接,希望移民搬遷點的婦女也能有所作為,我們承接的訂單也能幫助她們就業、增收。”鄧世賢說。
甘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手工藝品內涵豐富、種類繁多,刺繡、香包、剪紙、面塑、串珠、掐絲畫……
千百年來,隴原人民在耕作之余,喜歡用精巧的刺繡、細致的編織、粗獷的民歌表達他們的悲喜,在他們細密的針腳中,凝結著勞動人民最原始淳樸的藝術情節,這既是他們的精神追求和興趣愛好,也是勤勞致富的一種途徑。
可以說,一束束絨線手工編織花只是隴原大地上率真而又古樸、原始而又嶄新的手工藝品的一個縮影,而更多的極富魅力的文化產業,正以強大的生命力走出西部,走向全國。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荊雯
- 2022-06-30甘肅省第五屆中學生運動會吉祥物“雄關小將”發布
- 2022-06-30敦煌投資3.12億元“開發”懸泉置遺址
- 2022-06-30打造秀美山河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 2022-06-30閃耀在河西走廊的路易·艾黎之光 傳承職教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