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天花正在盛飯

段鴻瑞(中)展示繪畫作品

肖海燕用簸箕為大豆去除外殼
僅僅幾分鐘,段天花就和家人吃完了午飯。炒的菜都剩下了,但那一碗碗西紅柿雞蛋臊子面片卻吃得干凈。熱氣直冒,碗甚至很燙,可他們還是穩穩地端在手里,吃得有勁兒。
榆中山洪災害發生以來,受災的段天花家里還沒開火做過飯。
幾天來,隨著救災持續深入、各項保障日漸到位,很多人內心開始慢慢平復,屋子里便偶爾傳出歡聲和笑語,傳出煙火氣,傳出“相信未來”的熱望。
1
熱氣騰騰
8月7日深夜,興隆山村一社。從該村名稱看,這里就在興隆山腳下。山洪在新日到來前突然“到訪”。
段天花很奇怪,夜里11時許還無睡意,內心哪來的焦躁?
“你聽,這是啥雷啊!聲音悶得不響,時間還這么長。”段天花戳了一下也未入睡的丈夫,丈夫卻撅了一句:“這哪是雷啊,這是水里的石頭碰石頭的聲音。”
即刻起身,從窗口望出去:天吶,山水怎么跑到馬路上來了!水沒在河道,在馬路上,這把段天花看懵了。
段天花家距離山體更近,這也意味著水先流過她家。雖然在懵中呆了一下,但對這一點段天花很清醒。
“山水來了,趕緊往高處跑!”她和丈夫、兒子從一樓跑向二樓,一邊跑一邊給鄰居們挨個打電話讓抓緊“撤”,直到電話都沒電了。她甚至忘了關掉家里鄰街商店的門。
這便是當晚的榆中山洪災害。之后的幾天,段天花一邊念叨著被山洪泡壞的商店,一邊清淤、平復內心。“電來了,我要立馬自己做飯!”段天花時不時地給自己鼓勁。
就這樣,這頓注定被記住的飯開啟了它的使命。
8月11日中午12時,段天花開始切菜炒菜、揉面揪面片,炒了豆角,涼拌了黃瓜、青椒,又夾了一碗腌菜。切菜的聲音、熱氣升起的樣子,在某一刻甚至顯得悅耳和美。
“把菜炒軟了再放豆瓣醬,好入味。”段天花炒菜不緊不慢,不管是大火爆炒還是小火熬煮都深諳其道,使得“賣相”可人。
“家里人都喜歡吃面,西紅柿雞蛋臊子面片,這是‘靈魂’。”也確實看得出來,等到開吃,四個菜沒被揀幾筷子,面片卻很快就被吃得干凈。熱氣直冒,碗很燙,他們卻都端在手里,甚至都要把頭伸進去。
記者看到,大家交流并不多,但吃得很起勁兒。
2
風雨過后
當記者循著村民的指引來到興隆山水木軒農家樂門口時,率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忙碌的身影——老板高曉英正蹲在店門前的臺階上,用新買的笤帚仔細清掃著縫隙里的淤泥,偶爾直起腰,望著店里漸漸清亮的地面,嘴角揚起一抹淺淺的笑。
“快進來坐,剛掃出塊干凈地方。”看到記者,高曉英直起身熱情招呼,手里的笤帚卻沒放下,“這笤帚是今早去縣城買的。你看這墻角,還有點泥印子,得再蹭蹭才干凈。”她邊說邊拿著笤帚在墻根來回擦拭,動作麻利又認真。
由于地處河道下游,上游水流分流后,水木軒農家樂雖未遭受嚴重沖擊,卻也沒能完全躲過淤泥的侵擾。“當時水退了之后,店門口積了厚厚一層泥,最深的地方能沒過腳踝。”高曉英指著門口的空地回憶,“我這店還好,主要是門口難清理,左鄰右舍的情況比我棘手多了,有的店里進了水,貨架都泡了。”
然而,這份“還好”的背后,是無數雙手共同托舉的溫暖。高曉英記得,雨停的第二天一早,村支書就帶著村干部挨家挨戶查看情況,“當時支書說‘大家搭把手,困難就過去了’,話音剛落,村里的年輕人就扛著鐵鍬來了,后來武警、消防員、志愿者也來了,還有不少不認識的愛心人士,拉著卡車送來了各種愛心物資。”
這幾天的場景,高曉英至今歷歷在目。社會救援力量、愛心人士分著干,有人清淤泥,有人沖地面,還有人幫著搬東西,沒有人喊累,也沒有人提要求,到了飯點就吃點東西接著干。順著她的目光望去,農家樂的院子里確實干凈了不少,屋檐下的紅燈籠隨風輕搖,屋里的餐桌擦得锃亮,消毒柜嗡嗡作響,廚房飄出淡淡的菜香。“電力已經恢復了。”高曉英掀開廚房的簾子,里面的師傅正在切菜,案板上碼著新鮮的黃瓜、西紅柿。
午后的陽光漸漸熱起來,高曉英拿起抹布,又開始擦桌子,動作里透著一股勁兒。“雖然受了點影響,但現在看著店里干干凈凈的,心里就踏實。”高曉英說。
采訪結束時,廚房里的炒菜聲交織在一起,匯成一首充滿希望的歌——風雨過后,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力量。“你聽這動靜,多踏實。”她回頭朝記者笑,手里的盤子上還冒著熱氣,“前幾天店里冷清得能聽見自己的心跳,現在好了,鍋碗瓢盆又熱鬧起來了。”正如高曉英所說,“只要大家心齊,啥坎兒過不去?咱們的日子,只會越來越好。”
3
相信未來
還得再說段天花。在做這頓飯之前,她還打開了商店開始營業,說這個商店起于25年前,兒女上學、丈夫手術多年無法勞動,都曾一度靠它;她給記者介紹了家里養的8窩蜜蜂,還說沒教會家里的鸚鵡說太多話。
段天花其實是個裁縫,她的心靈和手巧在村里名氣不小。她說,家里人都好受災不算啥,錢還能慢慢賺回來,“相信未來”。
走出段天花家,暖意未消,眼前的S401興隆山村段路面又帶來新喜:幾天的清淤完畢,正在清洗路面。陽光灑下,水淋淋的潔凈路面甚至還能反射出光來,讓人不禁有了念想。
段天花家的斜對面就是有福農家樂。走進二層的農家小院,太陽正好從屋頂灑下來,整個院子顯得透亮。段有福正坐在大廳刷手機視頻,孫女段鴻妤正在為崇文中學高一分班考試復習備考,孫子段鴻瑞則在畫畫。幸福大家庭的既視感迎面撲來不說,這里邊還有很多小細節:段鴻瑞畫了山、水、云、藍天、太陽、樹、草、小鳥,起名“興隆山”。他畫得講究,當爺爺催著“交作業”時,他卻不慌不忙地說“還沒畫完”。
“快來,我給你們拿凳子坐。”“來,我給你們拿水。”記者剛進門,還沒有說明來意,肖海燕的熱情善意便迎面撲來。
肖海燕也在一社。她正在用簸箕為大豆去除外殼,風起、皮落,家里的小花園也花開正旺,種類不少,這些看起來像“偷來的”生活氣息又生出暖意來。“兒子還沒結婚,我還得抱孫子,要干的活還很多,我還得繼續堅強。以后肯定越來越好。”她說。
當天,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隨著救災和保障持續深入,很多受災群眾很快拾起了信心,他們幫助清淤、生火做飯,還主動參與到災后重建中。采訪中他們稱“相信未來”“新生活肯定更好”。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馬添翼 張鵬偉 曾德華 首席記者 蘇曉 見習記者 吳雪皎 文/圖
- 2025-08-12卓尼:文旅融合產業興
- 2025-08-12多彩課堂點亮少年別樣暑期
- 2025-08-112025年中國黃河槳板賽(甘肅·永靖站)在永靖縣炳靈湖北岸向陽碼頭水域舉行
- 2025-08-11蘭州發布地質災害預警 部分景區臨時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