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洮河水潤綠旱塬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張燕茹 楊唯偉
昔日只能種植玉米、馬鈴薯的貧瘠旱地,如今培育出品質上乘的香菇;過去靠天吃飯的窘境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流水潺潺、小橋人家的美麗田園……引洮工程這條蜿蜒北上的水脈,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滋養著定西旱塬,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在洮河水的滋養下,定西市隴西縣權家灣鎮煥發新顏,溫控大棚里,香菇撐開油紙傘般的菌蓋;采摘區的藤蔓上,西紅柿像紅燈籠般搖曳;桃林間傳來游客的歡聲笑語。從“靠天吃飯”到“四季豐收”,這一泓清水,澆灌出了權家灣鎮的產業新圖景。
2016年,引洮供水工程清流終于蜿蜒流入權家灣鎮。通水當日,村民們敲鑼打鼓、鞭炮齊鳴,白發蒼蒼的老人顫抖著雙手捧起甘洌的洮河水,未及細看便急急送入口中,以往對水的渴望在這一刻得到了滿足。
“沒有引洮水,就沒有現在的生活。”站在隴西縣權家灣鎮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香菇大棚里,負責人田仲番指著框內飽滿的香菇感慨道。
2018年,權家灣鎮依托引洮水,在當地建成權家灣鎮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打造以菌類種植加工、果蔬栽植培育、文旅融合共生等產業為一體,集高效農業、農耕體驗、休閑娛樂、親子共享等多方位體驗,探索走出了一條“集體強、產業興、資源活、農民富”的好路徑,成為支撐鎮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
走進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鎮進化村,連片的包菜地和散花田鋪展成一片翠綠的海洋。在洮河水的滋潤下,每一片菜葉都閃耀著生命的光澤。
“今年春季雖然遭遇大旱,但多虧去年通了引洮水,咱地里的蔬菜苗一點沒受影響。”村民王愛紅蹲在田埂邊,輕輕擰開滴灌閥門,清澈的洮河水便順著管道汩汩流出,“你看這菜苗,水靈靈的,渴了就能喝上洮河水,長勢比往年風調雨順時還要好哩!”
從2014年全線通水至今,引洮供水工程已累計供水11.9億立方米,涉及蘭州、定西、白銀、平涼、天水5個市轄的榆中、安定、渭源、隴西、臨洮、通渭、會寧、靜寧、武山、甘谷、秦安、莊浪、秦州、麥積等14個縣(區),惠及近600萬群眾。
水通了,但這條橫跨千里的“人工天河”如何精準調度?如何科學管理?
在引洮工程的“智慧大腦”——調度中心,科技給出了答案:電子大屏上,數百公里管線化作跳動的數據流,每一處閘站、每一段渠道都化作實時更新的數字坐標。智能系統24小時監測著水位、流速、水質,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水管家”,自動預警異常、優化配水方案。
在引洮工程的基層管理所,渠道巡檢是守護“生命線”的重中之重。
陽陰峽管理所所長楊國強帶著巡檢工具,一邊仔細查看著渠道狀況一邊介紹:“我們每天都要像‘把脈’一樣檢查渠道——清理淤堵、排查滲漏、修復護欄,任何隱患都要第一時間處理。”說著,他掏出手機點開自主研發的巡檢APP:“現在只需輕點屏幕,巡檢軌跡、時長、里程等數據都會自動記錄,發現問題還能實時上傳,讓調度中心即刻響應。”
“公司共內設6個機關部門、1個運維中心和9個管理所,通過建立‘運維中心+現地管理所’的扁平化管理機構和信息化管理手段,實時監控工程運行調度狀況,及時掌握工程變化規律。在供水保障的決策科學化、水資源管理專業化、工程調度精細化、公共服務網絡化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工程調度運營綜合能力顯著增強。”運維中心負責人高子旭介紹。
如今,洮河水的到來,為定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它不僅徹底破解了長期困擾當地的水源不穩、水量不足、水質不佳的難題,更悄然重塑著這片土地的氣候與生態。
擰開水龍頭就有清泉,推開窗戶即見青山。隨著洮河水持續補給,定西市干涸的溝壑重現清流,裸露的黃土披上綠裝,空氣變得濕潤清新,就連遷徙的候鳥都開始在這片新生的綠地停留棲息。
- 2025-08-13“文旅+”為景泰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添彩
- 2025-08-12隴拍客丨敦煌:暑期興起文博游熱潮
- 2025-08-11舞劇《孩兒枕·家和興》現雅宋市井煙火 將亮相“荷花獎”終評
- 2025-08-11中國首批5個國家公園都有了“戶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