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南宋詩人蘇泂在《長江二首》中寫下的名句,道出了酷暑過后人們對秋涼的企盼與感恩。2025年8月23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50°,處暑節氣如約而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四個節氣,處暑意為“出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宣告著炎熱的天氣正式退場。
唐代詩人元稹在《詠廿四氣詩·處暑七月中》描繪:“向來鷹祭鳥,漸覺白藏深。葉下空驚吹,天高不見心。”這詩句精準勾勒了處暑三候的景象:老鷹開始大量捕獵小鳥,天地間萬物逐漸凋零,五谷豐登在望。
今天我們站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上,來品讀處暑三候的深邃智慧,一起感悟節氣流轉中的生命哲學。
一候鷹乃祭鳥,應時而變的生存智慧。處暑之悟,首先在于應時而變的生存智慧。古人將處暑分為三候,首候即為“鷹乃祭鳥”,指此時鷹鳥開始捕獵,陳列如祭。在暑氣消退之際,鷹敏銳感知氣候變遷,及時調整生存策略,展現自然界的生存法則。
“小暑金將伏,微涼麥正秋”,唐代詩人武元衡在《夏日對雨寄朱放拾遺》中捕捉到節氣轉換的微妙。這種敏感度恰如當代人在氣候變化中的調適智慧。
處暑之后,副熱帶高壓南撤,蒙古冷高壓頻繁南下,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結束,迎來秋高氣爽的時節,氣溫呈現“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的特點。早晚涼風習習,午間微熱尚存,人體感受最為舒適。此時不妨走出家門,登高望遠,感受初秋的遼闊與明凈。
生活中的“處暑智慧”,在于讀懂時節信號,及時調整步伐。正如鷹隼感知秋氣而變換獵食方式,我們亦需在事業與生活中敏銳把握變化節點,在季節交替間尋找最佳行動時機。
二候天地始肅,以靜養心的生命境界。處暑之思,其次在以靜養心的生命境界。處暑第二候“天地始肅”,萬物逐漸收斂,呈現肅穆清凈之象。元稹在《詠廿四氣詩·處暑七月中》以“天高不見心”描繪這種秋日特有的空靈意境。
“緩酌樽中酒,容調膝上琴”,元稹的詩句更點出處暑時分的養生之道——從容平和,修養身心。
處暑之后,天氣漸涼,氣候干燥,人們常出現口干舌燥、皮膚枯澀等“秋燥綜合征”。傳統養生建議晨起一杯溫水,適當多吃百合、梨子、胡蘿卜等柔潤食物,少吃辣椒、蔥、姜、蒜等燥烈之物,少喝冰冷飲料。起居方面宜改掉夏季晚睡習慣,早點睡可聚斂陽氣,適當早起能使肺氣舒展。空調、風扇等降溫設備可逐步停用,讓身體自然適應季節轉換。
三候禾乃登,厚積薄發的豐收哲學。處暑之喜,最終歸于厚積薄發的豐收哲學。第三候“禾乃登”,指黍、稷、稻、粱類農作物進入成熟期,即五谷豐登之時。華北的玉米、南方的水稻相繼成熟,元稹詩中“氣收禾黍熟”的畫卷徐徐展開,田野間涌動著金黃的喜悅。農諺云:“處暑滿地黃,家家修廩倉”,農民們搶抓晴好天氣收割、晾曬,確保顆粒歸倉。
“更憶東林寺,詩家第一流”,唐代詩人張穆在《處暑》詩中,將山居處暑的悠然心境與豐收之樂融為一體:“田無負郭供公役,鄰有藏書借為編。山市每欺沽酒近,巖居深德種桃先”。這份詩意豐收,源于春播夏耘的堅持。
人生耕耘亦如農事。我們在青春歲月播下夢想的種子,歷經盛夏的炙烤與風雨的洗禮,終在人生的秋天迎來碩果滿枝。這種厚積薄發的精神,恰是處暑節氣贈予現代人的珍貴啟示。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當我們行走在武威大地,仰望“七月八月看巧云”的疏朗天空,我們感悟的不僅是節氣更迭的自然韻律,更是一種“三候”人生的修行智慧:如鷹之敏,適時調整人生航向;如天之肅,在紛擾中守護心靈凈土;如禾之實,用耕耘沉淀生命價值。(董銀林)
- 2025-08-30大秦鐵路累計貨運量突破90億噸:30年能源通道的運量跨越與多維價值
- 2025-08-30【好評中國】為上合組織國家減貧合作注入中國力量
- 2025-08-30【好評中國】持續釋放全國碳市場的生機活力
- 2025-08-30整治“黑中介”亂象,織牢勞動者權益防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