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幅描繪魯迅在室內抽煙的墻畫引發爭議,有市民投訴此類呈現可能“誤導青少年”。這條新聞登上熱搜后,迅速引發兩極討論:一方認為應尊重歷史原貌,不必過度解讀;另一方則擔憂公眾人物吸煙形象對青少年的影響。在這幅墻畫引發的爭議中,我們實際上面對的是如何平衡歷史真實與現代價值觀的難題。
魯迅作為中國文學巨匠,其抽煙形象幾乎與他的文學成就一樣深入人心。眾多歷史照片和友人回憶錄中,煙斗、香煙幾乎成為他的標志之一。從歷史還原角度而言,這幅墻畫確實捕捉到了魯迅的一個真實側面。若因當代對煙草的抵制而抹去這一歷史細節,無異于用一種現代濾鏡去重構歷史,可能導致歷史人物形象的單薄化與失真。
然而,投訴者的擔憂亦非全無道理。在世界各國紛紛控煙的今天,煙草廣告已被嚴格限制,公眾人物吸煙鏡頭的播出受到規范。這種擔憂背后是對青少年健康保護的正當訴求。根據中國疾控中心數據,我國吸煙人數超過3億,青少年吸煙率呈上升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可能被解讀為“美化吸煙”的公眾展示確實需要慎重對待。
這場爭議令人聯想到我們對歷史人物的整體態度。我們的文化中存在著一種將偉人“神化”的傾向,要求他們完美無缺,符合當代所有價值標準。這種“愛豆化”的崇拜實際上削弱了歷史人物的豐富性。魯迅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他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優點也有缺點的真實的人。將他抽煙的歷史事實抹去,某種程度上是在剝奪公眾認識完整歷史人物的權利。
有趣的是,歷史細節的處理往往能夠體現一個社會的成熟度。鄧小平同志在人民大會堂收到代表紙條建議不要吸煙后,當即熄滅了香煙的故事,展現的不僅是從善如流的胸懷,更是一種權威人物與普通人之間的平等對話。這段軼事之所以被傳為美談,正是因為它展示了一個偉大人物對待批評的寬容態度,而非完美無缺的神話形象。
回到魯迅墻畫爭議,或許我們可以采取更為 nuanced 的處理方式。一方面,尊重歷史原貌,不刻意抹去名人吸煙的歷史細節;另一方面,可通過配套的說明文字或教育引導,將此類展示轉化為討論煙草危害和歷史語境差異的機會。例如,在展示魯迅抽煙畫作的同時,可以附加信息說明:“魯迅時代尚未認識到吸煙的全健康危害,現代醫學已證實吸煙導致多種疾病”,這樣既尊重了歷史,又傳遞了現代健康觀念。
公共場所的藝術創作和歷史呈現確實需要考量社會影響,但這種考量不應采取簡單的“消除主義”。面對歷史與現代的差異,我們更需要的是引導公眾理解歷史語境的能力,而非將歷史人物從現代價值觀出發進行重新裁剪。
魯迅自己曾寫道:“倘要完全的書,天下可讀的書怕要絕無;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這句話或許也適用于今天我們對待歷史人物的態度。一個成熟的社會應當能夠包容歷史人物的多面性,同時又能明確傳達當代價值觀。在這場關于魯迅抽煙墻畫的討論中,我們最終需要找到的正是這種平衡——既不讓歷史為現代價值觀讓步,也不讓現代價值觀為歷史開脫,而是在理解與對話中尋求共識。
當我們能夠平和討論魯迅該不該在畫中抽煙時,或許我們已經向著更加理性、包容的社會邁進了一步。(楊光志)
- 2025-08-30試崗期變“白用期” ,“無薪試崗”吃相太難看
- 2025-08-30【地評線】飛天網評:擔當實干,再書經濟發展新答卷
- 2025-08-30【好評中國】初心澆灌,讓“上合之花”嬌艷綻放
- 2025-08-30【好評中國】讓更多糧食住上更好的“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