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必然要求。今年是五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從“盼”到“拼”,從“謀生計”到“謀發展”,各地全面激活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不斷匯聚成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澎湃力量,脫貧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紅紅火火。
激發精神活力。經過各地各部門的持續努力,脫貧地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既有物質上的富足,更有精神生活的變化。從“盼溫飽”到“拼未來”,脫貧地區的人民群眾更加重視教育發展。各地加大經濟投入,持續配套建設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完整教育體系,穩步提升學校綜合教育質量,為脫貧群眾注入了信心和力量。隨著脫貧地區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幫扶政策日益健全,產業基礎不斷夯實,為脫貧群眾發展產業、增收致富打開了新空間,激發了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從相關數據看,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連續4年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累計培育鄉村工匠13萬余人,帶動500多萬農村勞動力創業就業,各地持續提升脫貧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推動脫貧群眾從政策的“受益者”轉變為發展的“貢獻者”,從被動接受“輸血”轉變為主動增強“造血”功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了堅實的基礎,激發了鄉村全面振興的精神活力。
增強發展能力。對于脫貧地區而言,不僅要激發脫貧群眾的精神活力,更要增強脫貧群眾的發展能力。無論是從脫貧地區,還是廣袤的農村地區而言,人才都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人才與技術正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各地各部門注重人才發展,出臺各方面的政策激勵更多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回流的人才,成為脫貧地區產業升級的生力軍。脫貧地區順勢而為,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引導返鄉人員為當地產業發展帶來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資源在城鄉間流動。各地通過扶智與扶志相結合的方式,大力培育鄉村本土人才,積極組織“鄉村工匠”技能培訓,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過渡期以來,全國832個脫貧縣均培育形成2—3個特色主導產業,3/4的脫貧人口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獲得了更多增值收益。更多脫貧群眾掌握了新技能,鄉村產業根基更穩,發展成色更足。
激蕩發展活力。當前,不少脫貧地區擺脫“靠天吃飯”模式,轉向主動“謀發展”,縣域經濟各具特色,和美鄉村宜居宜業,區域發展活力被激發出來。脫貧地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發展壯大特色產業,通過技術賦能成功開發各種高附加值產品,延伸產業鏈條。堅持以工業化思維發展傳統農業,設立產業基金,構建多元化發展的產業格局。以“融圈、入鏈、集群”的思路,招引科技型企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奮力走出一條脫貧地區后發趕超、跨越發展的新路子。脫貧地區立足特色資源優勢,挖掘農業多元價值,適應城鄉居民消費需求新變化,潛心培育新產業新業態,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正日益凸顯。從聚焦一個產品到打造一個產業集群,從一個沉寂村落到一個熱門打卡地,脫貧群眾的追求正從“生存”到“生活”再到“生機”不斷轉變,脫貧地區與其他地區差距持續縮小,鄉村全面振興的步伐更加穩健。(張閑語)
- 2025-08-30廣州南站用小支點撬動大溫暖
- 2025-08-30青年干部在田間地頭 實踐彰顯責任擔當
- 2025-08-30黨員干部要爭當推進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 2025-08-30繪就鄉村振興與產業繁榮新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