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輕人文化認同新表達
簪花,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集傳統文化瑰寶與東方美學典范于一身,更將唐宋風雅繪于云鬢之間,以花團錦簇的外觀闡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這一古老藝術正跨越時空,以“電子簪花”這一新興形態走進年輕人的數字生活,呈現出從“體驗消費”到“文化創作”的轉變,折射出年輕群體文化認同的深層變遷。
非遺魅力:傳統簪花的商業價值。簪花之所以受到年輕人追捧是因為其并非簡單的裝飾物件,而是沉淀了數千年歷史的文化復合體,貫穿中華文明的關鍵節點。簪花始于漢朝的簡約素雅,在唐朝走向普及,至宋代達到鼎盛,彼時的簪花已突破“女性專屬”的邊界,成為全民追捧的社會風尚。蘇軾筆下“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的詩句,生動描繪出宋代士人簪花夜游的熱鬧場景;《宋史·輿服志五》更詳細記載了簪花的等級禮制,從材質到色彩的嚴格劃分,讓簪花從日常服飾文化演變為政治符號。除了政治與審美價值,簪花還承載著民間社會的精神寄托。在傳統民俗中,簪花是“辟邪納吉”的信物:婚禮上的簪花象征姻緣美滿,重陽節的簪花寓意驅邪避穢,“四相簪花”的民間佳話更賦予其仕途祥瑞的象征意義。這種“美”與“善”的雙重屬性,讓簪花跨越千年仍具生命力。
傳統簪花以“體驗消費”的形態重新走近年輕人,其價值不僅體現在美學體驗,更延伸至文旅、療愈、教育等多個領域,成為年輕人觸摸傳統文化的“沉浸式入口”。在文旅融合領域,簪花與民族風旅拍的結合催生了民俗產業化新路徑。福建蟳埔、云南大理等地的“簪花旅拍”項目,讓年輕人在體驗漁家文化、白族風情的同時,以簪花為媒介完成對非遺的“打卡式消費”。簪花旅拍不僅帶動當地居民增收,更使景區商鋪空置率持續下降,“以文氣聚人氣”成為多地文旅發展的制勝法寶。在心理療愈領域,北京師范大學開發的“簪花療愈工具箱”,通過簪花制作過程中的專注與審美體驗舒緩情緒。在教育領域,簪花通過非遺課堂、校園文化節等形式融入,讓年輕一代感知傳統工藝的匠心與溫度。
目前,傳統簪花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生態,以“設計-制造-服務”全鏈條體系帶動就業,從上游的材料研發到下游的文旅服務,構建兼具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產業閉環。這種“可消費、可體驗、可參與”的屬性,讓傳統簪花不再是博物館里的“古董”,而是成為年輕人日常生活中可觸及的文化符號,為電子簪花的興起奠定了認知基礎。
形態革新:電子簪花具有創作屬性。年輕人通過修圖軟件、AI 繪圖工具、數字設計平臺,為虛擬角色、動漫形象甚至自己的照片設計簪花,實現主動創造。電子簪花的流行,本質是年輕群體在數字時代對文化表達需求的精準回應,其創作屬性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
一是低門檻創作打破年輕人參與限制。傳統簪花的制作需掌握專業工藝,而電子簪花借助數字工具,可實現“低成本、即時性”創作,讓更多年輕人參與。二是滿足年輕人個性化設計,釋放表達欲望。年輕人對“獨特性”的追求,在電子簪花創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傳統簪花雖美,卻受限于歷史樣式與實物形態,而電子簪花則打破這一束縛,每一件電子簪花作品,都是年輕人審美趣味、興趣愛好與文化認知的獨特投射。三是社群化傳播強化創作價值。電子簪花的創作與社交場景深度綁定。年輕人將完成的作品分享至社交平臺,獲得網友的“點贊”“評論”等,讓電子簪花從個人創意行為,升級為社群認同的載體,進一步強化年輕群體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聯結。
無論是傳統簪花的“體驗消費”,還是電子簪花的“創作創意”,實則都是年輕群體主動的“文化擁抱”,呈現他們從“認知”到“參與”、從“復刻”到“創新”的進階邏輯。傳統簪花的文旅消費、電子簪花的數字創作,起初多聚焦本土文化,但隨著傳播范圍擴大,這種認同逐漸具備國際視野。巴黎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簪花造型引發國際媒體廣泛報道,讓世界看見中國非遺的美學;海外簪花工作坊已覆蓋多個國家,展現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也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與影響力。
電子簪花的興起恰恰說明,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傳承,始終在于能否與每一代人的情感、審美與生活方式深度共鳴。
(作者:常晶 濟南市委黨校副教授)
- 2025-09-28新業態新場景不斷涌現 文旅消費“熱”與最美“中國紅”拉滿節日氛圍感
- 2025-09-28訂民宿告別“開盲盒”,“公示碼”讓游客放心住
- 2025-09-28海峽兩岸青少年用畫筆共繪“生命萬象”
- 2025-09-28嘉峪關市開展文明旅游宣傳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