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族交響《云橫秦嶺》在京首演 以山河入韻用創新傳承
秋意漫京華,中山公園音樂堂內,一股源自秦嶺的“山河之氣”隨樂聲涌動。大型民族交響音樂會《云橫秦嶺》26日晚在此首演,謝幕時長達五分鐘的掌聲表達了觀眾的喜愛之情。

民族交響音樂會《云橫秦嶺》現場。 主辦方供圖
作品以六個樂章徐徐展開,借助塤的蒼涼、笛的清越、古箏的靈動與二胡的纏綿,將秦嶺的云霧、溪流、古道與煙火生活一一譜入樂章。多媒體視覺與音樂交織,營造出“音畫相生”的沉浸體驗,讓觀眾仿佛置身山間,感受秦嶺的呼吸與脈搏。
“第一次站在太白山巔,風裹著雪粒打在臉上,我突然懂了,秦嶺的‘雄’不是喊出來的,是沉在骨血里的。”《云橫秦嶺》作曲程池回憶起創作經歷時仍眼含光亮。“我們不想把秦嶺寫成‘風景音樂’,而是要寫出它的‘魂’——自然的魂與文明的魂。”
指揮家高偉指出,“《云橫秦嶺》不僅是在演奏一座山,更是在講述一段文明。我們希望通過音樂,讓更多人理解秦嶺在中國歷史與文化中的獨特地位。”

民族交響音樂會《云橫秦嶺》現場。 主辦方供圖
陜西旅游集團副總經理、陜西民族樂團執行董事趙月望表示,樂團今年連續推出的《云橫秦嶺》《關中,關中》《絲路之聲》三部作品,與經典之作《永遠的山丹丹》共同構建起陜西文化的民樂版圖,為國人打造一座“流動的秦嶺文化博物館”,是集團重要的文化戰略實踐。
民樂的“根”在傳統,但“生命力”在創新。陜西民族樂團有75年的歷史,曾演繹《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經典,此次《云橫秦嶺》攜秦嶺之魂、秦漢之韻“北上”,將三秦大地的自然風貌與文明記憶裝入音符,不僅有民樂的寫意與含蓄,又融入交響樂的結構張力,展現出民族樂器表達宏大敘事的強大能力。當民樂與山水相遇,當傳統與創新共鳴,秦嶺不再只是地理意義上的山脈,更成為連通古今、對話世界的文化符號。
- 2025-09-28文化觀察:為什么外國人對中國網文越來越“上頭”?
- 2025-09-28中秋國慶假期 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預計將超23億人次
- 2025-09-28解鎖體育與科技融合新場景
- 2025-09-28國慶中秋假期全國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將突破200萬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