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文】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地勸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仍然恭敬地不觸犯他們,雖然憂愁,但不怨恨。”
——楊伯峻《論語譯注》
【小識】
另一種“孝”
什么是孝?人們常常將“孝順”二字拆開來說:孝順孝順,孝就得順。“順”就是無違,就是如其所愿,就是聽他們的話。他們想吃點什么,就讓他們吃點什么;他們想做點什么,就讓他們做點什么。
所有的父母都不是完人。即使曾經無比偉大,老到一定年齡時,也會犯各種各樣的迷糊。面對新的事物,他們可能看不慣;面對新的問題,他們可能看不透。看不慣,就會說,說得不對也要說;看不透,也會說,說錯了還以為說得對。同樣,父母并不僅僅生活在家庭之中。父母說的不對、做的不對的地方,如果僅僅限于子女和家庭的范圍,事情就簡單了。問題是,他們常常會在社會上說錯話、做錯事。可想而知,這會讓別人議論,會給父母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勸諫父母,就是維護父母的家庭地位,維護父母的社會形象。這是孝嗎?因為不是“順”,所以,可以叫做另一種“孝”,而且是更深刻的“孝”。
父母知道他們老了,但他們并不一定知道他們會老得像小孩子一樣。孔子說的“幾諫”,就是哄孩子的“哄”。既然是“哄”,最重要的就是態度。勸的時候,態度要好;勸而不聽的時候,態度仍然要好。這就是“勞而不怨”。
孔子說五十而耳順。五十歲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既是子女,也是父母。具有這種雙重身份的人,一定能夠體會到“幾諫”中所包含的雙重孝心。(尚之)
相關新聞
- 2020-03-10【清風典歷】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 2020-03-09【清風典歷】入太廟,每事問
- 2020-03-06【清風典歷】可謂好學也已
- 2020-03-05【清風典歷】司馬牛問仁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