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各地著力強化社區養老、托育、就業等各類服務,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讓社區成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圖為6月24日,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水部街道一家老年食堂,社區志愿者為老人提供助餐服務。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社區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單元。群眾生活怎么樣,干部狀態怎么樣,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得怎么樣,都能在這方天地里看到端倪。
“社區是城市治理體系的基本單元。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優勢就是把城鄉社區基礎筑牢。”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湖北武漢考察時來到東湖高新區左嶺街道智苑社區,再次強調基層治理和社區工作的重要意義。
如何認識社區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為何要把更多資源下沉到社區?記者采訪了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呂德文。
世衛專家認為中國疫情防控是“全政府-全社會”模式,這一模式的建立依賴于社區的有效運轉
記者: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優勢就是把城鄉社區基礎筑牢。對此如何理解?
呂德文:社區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單元,是黨和政府密切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在城市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地位和作用。居民不論職業、單位、住址如何變化,最終都要落腳到社區,“社區人”是最基本的身份。城市治理主體是多元的,還包括物業、業委會、各類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等,但只有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能統合這些治理力量,把服務管理覆蓋到所有居民。
社區彰顯“中國之治”顯著優勢。我們黨有科學嚴密的基層組織體系,黨員和黨組織嵌入社會各個角落,基層黨員和黨組織本身就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當社會運行陷入困境時,千萬個社區可以迅速“重建”社會。以抗疫為例,當疫情導致原有的城市系統無法正常發揮功能時,在社區的組織動員下,在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下,群眾被有效組織動員起來,在配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時,保持社會生活有序運行。
記者:如何認識社區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為什么必須依靠“社區這個重要基礎”?
呂德文: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最有效的防線。2020年3月,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漢東湖新城社區,強調“堅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關鍵靠社區”。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考察時強調:“在應對疫情的斗爭中,無論是應急狀態防控還是常態化防控,社區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最基礎的工作界面,也是協調政府、市場和社會抗疫力量的平臺。疫情防控是一項危機治理,需要在短時間內集中有限資源來應對。這不僅需要動員黨政體系的力量,還需要廣泛有效動員組織群眾。作為一個集政治、服務(行政)、社會三種功能于一體的復合體,社區能充分進行組織動員、資源動員和社會動員,合理配置治理資源。世衛專家將中國疫情防控中的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機制概括為“全政府-全社會”模式。這一模式的建立,依賴于社區的有效運轉。社區與老百姓接觸最直接,人員摸排、生活物資供應等各項防疫措施的落地最終要靠社區。
黨員發揮先鋒作用,讓群眾在關鍵時刻找到主心骨,進而被有效組織動員起來
記者:抗疫過程中,哪些社區治理的創新之舉讓您印象深刻?
呂德文:一是黨員干部下沉一線,支援基層疫情防控。在沒有增加治理成本的情況下,把黨員干部沉下去,統一編入街道社區工作隊伍,參與疫情防控和其它社區工作,迅速提升了社區治理能力。黨員干部在疫情大考中站出來,顯示了先鋒本色,也讓群眾在關鍵時刻找到主心骨,被有效組織動員起來。
二是“平戰轉化”提升常態化治理能力。社區的常態化治理能力和應急治理能力是相互轉化的。一些老舊小區、自建小區、城中村等長期沒有有效的公共服務,甚至沒有物業管理,它們通過疫情防控被納入常態化社區治理的組成部分。一些地方,疫情激活了傳統的樓棟長制度,各個樓棟、社區建了微信群。如能將疫情中的社區志愿者、群眾自組織延續下來,用于常規的為民服務,就會在治理和服務群眾間形成正循環。
三是基層治理向下“扎根”。2020年以來,武漢市的社區治理開展“扎根”行動,黨群服務從社區向下擴展到小區和樓棟,在小區建立黨群服務驛站,樓棟建立黨小組。疫情期間的團購“團長”、鄰里互助群的“群主”、志愿者服務隊的“隊長”等,構成了社區治理的骨干。社區治理需要返璞歸真,就是要做組織動員群眾的工作,“扎根”便是返璞歸真的典型表現。
記者:加強信息化建設,對社區的意義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呂德文:現代城市的管理水平,很大程度體現在基層社區的服務與管理上。而信息化水平又決定著基層治理效能。比如,深圳此前之所以能快速阻擊病毒傳播,就得益于深圳市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處置系統的投入使用。在信息時代智能互聯大背景下,技術革新給基層治理創新創造了難得機遇。必須充分利用智能互聯技術為基層治理賦能。
社會轉型帶來的變化,基層組織的基本定位,要求治理重心下沉
記者:為何要把更多資源下沉到社區?為此需要特別注意什么?
呂德文: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進城工作和生活,給城市社會建設和管理帶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不僅要解決好他們的就業、住房、社保等問題,還要幫助他們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上融入城市。大量外來人口進入城鎮,增強了人口流動性,也增加了城鎮社會管理的壓力和難度。大量困難群眾、弱勢群體集聚在城鎮,在社會救助、扶危濟困等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這些情況和問題主要集中在基層,最終也要靠基層落實解決。社會轉型的變化要求不斷推動治理重心下沉。
基層組織的定位,也決定了必須下沉資源。社區本質上是具有行政職能的群眾性自治組織,它具有鮮明的屬地單位的性質,而不是職能部門的派出機構。因此,其工作要承擔屬地責任,遵循楓橋經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的基本工作原則。我前段時間在武漢市北湖街道調研,街道的幾位社區書記總結說,社區治理做到“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社區是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小區是最后一百米,無論是疫情防控還是日常的治理互動,最核心的都是要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資源下沉本質上就是要提升社區服務能力以及矛盾化解能力。
如果說下沉是大勢所趨,如何下沉則是關鍵。隨著服務型政府建設,很多公共服務都下沉了,很多事務在社區即可辦理。很多上級部門很自然地把社區居委會當成一個自己部門的“腿”,都可能指揮社區干活。這樣一來,社區的屬地性質就被消解,陷入疲于應付。基層治理本質上是面對面的群眾工作,治理事務多樣且難以標準化,群眾的訴求也比較多元化。在資源下沉的同時,要防止把社區屬地單位和群眾性自治組織的性質異化,把為群眾辦事的時間空間更多留給基層。
和群眾心連心,在群眾身邊做好群眾工作
記者:如何進一步提高社區的應急反應能力和管理服務水平?為此應注意哪些要點?
呂德文:當今世界,各類突發事件日益增多,當代社會逐漸進入一個風險社會。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又一次證實了這一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建立了統一、綜合和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把應急管理的職能整合到各級政府和各個政府部門的職能體系之中,融入到各級政府和各個政府部門的日常工作之中,這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社區應急反應能力仍有待提升。應急管理體系改革在基層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有關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的規定,基本停留在制度構建的規劃層面,并未給基層組織提供應急預案指引模板、應急操作基本程序。社區基本都是在缺乏準備情況下參與疫情防控。未來的社區建設,需要在日常治理過程中做好充分應急準備。要把工作做在日常,預先考慮和設想各種可能發生的情境,不打無準備之仗。
社區工作千頭萬緒,服務管理是永恒主題,歸根結底還是要建立在群眾工作基礎之上。調查發現,武漢疫情期間,但凡應急能力強的社區,也是日常群眾工作做得扎實的社區。而社區的群眾工作做得扎不扎實,和社區書記是否扎根一線、是否和群眾打成一片,又密切相關。武漢市委組織部對27個社區書記的工作方法進行了總結,并將之定位為基層管理服務水平提升的“基石”。他們并沒有多么炫酷的工作技巧,無非就是和群眾心連心,在群眾身邊做群眾工作。只有動員和組織起來的群眾,才是社區治理的最大資源,才能有效應對急難任務。(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晶 韓亞棟)
五級包保扎緊防控籬笆
——訪武漢市智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胡云
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區左嶺街道智苑社區是一個國有企業棚改還建小區。疫情發生后,該社區嚴格落實五級包保制度,有序推動居民生活工作恢復正常。圍繞疫情防控、社區養老等話題,記者采訪了智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胡云。
記者:志愿服務客廳是智苑社區的有益探索,這個服務客廳有何特色?
胡云:智苑社區的志愿服務客廳由樓道公共空間改造而成,擺上桌椅、安裝電視,就變身居民議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在服務客廳,社區組織發動群眾民事民提、民事民商、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每周定期召開居民議事會,激發居民參與治理,也讓不少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在談天說笑間化解。
近年來,智苑社區緊抓“我為群眾辦實事”的責任擔當,并于2021年5月成立“愛心之家”,如今已調解各類投訴案件、鄰里家庭矛盾160余件。
記者:智苑社區住著近4000人,其中不少都是老人,社區工作人員僅有9人。如何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筑牢防線?
胡云:智苑社區雖然只有9名工作人員,但有對口下沉單位黨組織2個,物業公司1個,社區居民中的在職黨員125人,志愿者400余人,大家凝聚合力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線。
落實聯防聯控,實行“網格五級包保24小時聯防聯控”,即社區網格支部書記、物業樓管員、樓棟長、黨小組長、下沉黨員組成包保小組,實施網格化、地毯式排查管理。引導群眾接種疫苗,社區居民疫苗接種率為96%,基本做到“應接盡接”。加強小區出入口管理,發揮下沉黨員及物業公司人員作用,嚴格卡口查驗,使用智慧平安系統,嚴格實行“五必查看”,提升了防疫效能。抓好核酸檢測協調保障,設置便民檢測點,并針對不便出門的居民實行入戶采樣。
自2020年4月8日武漢解封以來,智苑社區未出現新增病例,筑牢了社區疫情防控的堅實壁壘。
記者:圍繞老齡化突出問題,社區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胡云:智苑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達854戶,1200人。圍繞老齡化突出問題,智苑社區創新養老服務模式,建立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
目前,社區絕大部分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老年人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接受日常照料服務。社區與養老服務機構簽訂合作服務協議,為老年人開展服務項目。
智苑社區由左嶺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社區還與相關醫院簽約共建,22名醫務人員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社區共建醫療服務隊每季度開展簽約老人醫療健康服務,實現重點人群家庭醫生一對一定期隨訪;每年組織65歲以上老人進行體檢。
醫養結合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模式。社區針對不同類型患病老人需求,與相關康養中心達成社區養老服務共建協議,實施個性化康復服務。(韓亞棟 吳晶)
- 2022-07-04幽:從距離的角度上說,“幽”就是遠處
- 2022-07-01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開辟百年大黨自我革命新境界
- 2022-07-01全面從嚴治黨勇毅前行成就輝煌
- 2022-07-01全省紀檢監察機關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監督工作視頻會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