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文創作或不再拼想象力?學者:將更依賴個人“記憶體”
“未來寫小說可能不再主要依賴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而是主要貢獻你的龐大‘記憶體’給AI,加上個人少許的創意理念,再結合AI這個人類的集體智慧,幫你生成獨特的小說。”近日,清華大學新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沈陽在2025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上的發言引發關注。

9月26日,清華大學新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沈陽在2025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上進行分享?!×植?nbsp;攝
隨著AI技術持續破圈,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加速,網絡文學產業迎來全新變局。沈陽認為“人機共生”創作模式,將成為網絡文學面對人工智能浪潮的應對之道。
“記憶體”或者“記憶包”AI指的是一個以個人一生的記憶、經歷、知識和情感體驗為核心數據和驅動力的AI系統,是一個高度個人化、私有化的AI。
隨著未來GPT-6等下一代模型的出現,沈陽預測其將解決個人記憶的安全存儲與利用問題。“今天的文學技法不應該只是你的大腦想,應該是把你的大腦和AI的智腦融合在一起。”

9月26日,浙江杭州,讀者體驗《斗羅大陸·時空回溯》VR?!O琳茹 攝
沈陽分享了他“問行合一”理念,即通過不斷與AI交互、驗證,總結出高效方法論。他透露,使用AI進行學術研究,效率比2022年提升了10倍。
對于網絡文學創作者,沈陽認為擁抱AI將帶來兩大核心價值。“第一,你可以大幅度提升效率,我覺得提升三倍到四倍是沒問題的;第二,有可能寫出比以前更好的作品。”
中國網絡文學海外活躍用戶約2億人,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亞洲地區讀者總量占全球80%,市場份額超50%,北美地區約占30%,歐洲、拉美等地正成為新的增長點。
面對這一龐大市場,AI技術正在成為提升創作效率和質量的關鍵工具。
《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報告(2025)》指出,隨著AI小語種訓練的成熟,俄羅斯、西班牙、巴西等歐洲和拉美國家正在成為新興市場,顯示出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的區域多元化趨勢。
沈陽認為,人機協同創作不僅能夠保持作者獨特的創作風格,還能借助AI的龐大知識庫和計算能力,突破創作瓶頸。
沈陽指出,當前AI研究正致力于邁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目標是讓AI的智能水平“超過普通人,甚至超過一般專家”。他引用自動駕駛分級概念類比AI發展,暢想未來“寫小說,能不能一天一部,并且質量不差?”
他引用OpenAI提出的AI發展的五個階段,其中后三個階段:當前的“智能體元年”、未來幾年的“創新者”階段,以及未來的“組織化”階段,“未來非常多的社會活動將由AI來協助完成,因此每個人都應高頻度使用AI工具”。
在實踐層面,沈陽團隊利用自研工作流創作的AI短篇小說《機憶之地》曾獲得某科幻大賽二等獎,驗證了AI創作的可行性。但他也坦言,AI在長篇小說架構、人物塑造等方面仍有缺陷。
“小說不再是唯一文本,而是多版本并存的‘敘事場域’,讀者甚至能實時參與調整。”沈陽表示,隨著AI上下文處理能力增強,創作前景可期。
更引人注目的是AI在視頻化改編領域的突破。據沈陽介紹,今年4月起,AI漫劇已進入工業化使用階段。其團隊探索出由AI編劇、AI攝影、AI導演等構成的完整流程。“未來可能不需要專業演員,每個人都可以當導演。”
基于技術演進,沈陽提出了“一魚永吃”“一魚多吃”乃至“一魚超吃”的IP運營戰略。利用AI,一部作品可被快速轉化為多語言版本、音頻、漫畫、短劇等產品,形成全球化、多模態的IP生態。
“當技術讓創作變得更容易時,真正的創新和獨特性反而更加珍貴。”沈陽直言,在AI浪潮推動下,網絡文學“出海”已不再局限于簡單翻譯,而是演變為一場深刻的產業模式重塑。隨著“互聯網化—智能化—國際化”全鏈路升級,文學產業正從傳統模式向更具活力、全球影響力的生態系統轉型。這場變革也才剛剛開始
- 2025-09-28中國首個面向外籍游客的文旅消費自助系統啟動
- 2025-09-28民族交響《云橫秦嶺》在京首演 以山河入韻用創新傳承
- 2025-09-28文化觀察:為什么外國人對中國網文越來越“上頭”?
- 2025-09-28中秋國慶假期 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預計將超23億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