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中國行)第十九屆中國戲劇節的經典煥新與時代回響
第十九屆中國戲劇節日前于杭州閉幕。這場由中國文聯、中國劇協主辦,歷時21天的國家級戲劇盛會不僅匯聚了全國42部精品劇目,更以一系列創新探索優化了戲劇創作與傳播的路徑,為新時代戲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寫下生動注腳。
此次戲劇節,來自全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0部精品劇目在杭州各大劇院輪番上演,還有12臺劇目在溫州同步進行展演,涵蓋了20個戲曲劇種以及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滑稽戲、木偶戲等不同戲劇藝術門類,全面展現了近年來我國戲劇藝術創作的優秀成果。
開幕大戲《北上》的選擇頗具深意。這部話劇作品改編自徐則臣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以京杭大運河為背景,借歷史與當下雙線展開敘事,歷史線圍繞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羅與翻譯謝平遙沿運河北上展開,當代線聚焦2014年大運河申遺前后相關后輩的故事,通過古今交織的敘事,讓觀眾在戲劇張力中觸摸運河歷史的脈搏,體味中國文化意象的獨特魅力。

話劇《北上》。主辦方供圖
除了話劇《北上》,本屆戲劇節還集結粵劇《程嬰救孤》、昆劇《世說新語》、歌劇《原野》、越劇《我的大觀園》等改編自經典戲劇或文學作品的劇目,其中以不同戲劇形式和各自風貌演繹經典,各有精彩,各有煥新。如昆劇《世說新語》,便被認為提供了傳統戲曲當代轉化的創作方法與樣本,粵劇《程嬰救孤》則完成了一次較為成功的“北劇南唱”。

昆劇《世說新語》。主辦方供圖
42部入圍劇目(29部參演、1部特邀、12部展演)的構成,堪稱中國戲劇生態的“微縮景觀”。它們中有京劇、昆劇等受眾廣泛的大劇種,也包含山東柳子戲、湖南祁劇、滿族新城戲、新疆曲子戲等承載地方文化基因的稀有劇種,這種“百花齊放”的格局,不僅讓觀眾領略到戲劇藝術的豐富性,更為瀕危劇種提供了展示與傳承的平臺,為戲劇生態的多樣性注入活力。
戲劇評論家王蘊明指出,戲劇節在參演劇目的選擇上,不再限定近年內的新創,而是擴展至長期活躍于市場,深受觀眾喜愛的整理、改編、移植的傳統戲及久演不衰的優秀保留劇目,如婺劇《三打白骨精》、京劇《七俠五義》、河北梆子《寶蓮燈》、甌劇《殺狗勸夫記》、粵劇《程嬰救孤》、歌劇《原野》等。對主旋律創新劇目的理解,不搞唯題材論。在張揚革命歷史、英模人物,如話劇《前哨》、河北梆子《密云姐妹》、京劇《老阿姨》等的同時,對于狀寫平民百姓的生存狀態,表達真善美的作品,如話劇《誰在敲門》、黃梅戲《百鳥朝鳳》、豫劇《秦豫情》等,亦為主旋律同懷視之。在對劇目的審美評價上,主張弘揚中華民族的美學精神,傳達中華民族的理想、道德、情操。舞臺呈現提倡簡約凝練,反對脫離劇情的大制作。突出劇種的地域風情和劇種特色。
中國戲劇節自1988年創辦至今,三十余載櫛風沐雨,是我國戲劇藝術領域最高規格、最高水平的盛會。此次精挑細選下的全景式展現,既包含“經典創新”又盡顯“時代回響”,其豐富性與生動性尤為凸顯。
此外,本屆戲劇節名家、新秀云集,部分主創來自全國青年戲劇創作人才培訓班,充分體現中國戲劇藝術百花齊放、薪火相傳的繁榮圖景。參演團體既有文旅系統的專業劇團,也有高等院校的演出團體;既有中直、省直的重點院團,也有扎根基層的市級、縣級劇團,共同繪就戲劇藝術的絢麗畫卷。
展演之外,今年的戲劇節不僅延續“一戲一評”“一劇一推介”等傳統活動,還舉辦改進戲劇評論工作專題座談會、評論人才高級研修班等活動,著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敢講真話的戲劇評論人才。
戲劇節的創新不止于舞臺之內,更延伸至城市公共文化空間。開幕前,系列預熱活動在金沙湖大劇院、天目里等文化地標展開。其“打破舞臺界限”的嘗試,讓戲劇走出劇場,融入市井煙火,成為城市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環聯合(北京)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清芝女士,為主辦方代表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涌泉先生授予“第十九屆中國戲劇節碳中和聲明”證書。主辦方供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推動踐行低碳理念,落實大型活動碳中和要求,戲劇節期間發起“人人一千克,戲劇碳中和”公益行動,廣大戲迷與公眾用點滴行動匯聚成綠色洪流,大約140余萬人熱情參與,累計貢獻2000余噸綠色能量,讓“戲劇碳中和”從理念變為了真切可見的現實。
- 2025-09-28“林芝文旅號”首航落地 助力西藏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 2025-09-28(活力中國調研行)海南今年免簽入境外國人近40萬人次 三亞成熱門目的地
- 2025-09-28網文創作或不再拼想象力?學者:將更依賴個人“記憶體”
- 2025-09-28中國首個面向外籍游客的文旅消費自助系統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