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臨洮:守護馬家窯文明薪火 譜寫文化傳承新篇
焦旭周
黃河奔涌,洮河不息;黃土蒼茫,孕育輝煌。
從寺洼遺址考古新發現填補文明探源空白,到馬家窯遺址蝶變為文化名片;從“文化+鄉村振興”模式在馬家窯村的生動實踐,到博物館創新展陳與學校陶藝教育的深度融入……近年來,臨洮縣在史前文明研究與文化遺產活化領域成果斐然,尤以馬家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成效最為顯著。作為馬家窯文化命名地的臨洮,正以全方位行動守護這份文明瑰寶,并賦予其蓬勃的時代生命力。
探尋文明根脈
筑牢保護根基
今年2月,甘肅臨洮寺洼遺址馬家窯文化聚落入選“2024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洮河之畔,馬家窯文化煥發新彩,世界目光再度聚焦臨洮。
馬家窯文化,這顆人類文明長河中的明珠,因最早發現于臨洮馬家窯村而得名。它承仰韶文化西進之火種,以洮河為血脈、黃土為肌理,在旋轉的陶輪間淬煉出黑彩翻涌的史前藝術密碼,成為西北大地孕育新石器文明的第一縷熾熱胎動,更是史前先民創造力及其與自然、社會共生關系的生動見證。
遺址保護是傳承的核心載體。臨洮縣聯合專業機構持續深化考古,清理出早期壕溝、房址等重要遺跡,出土代表中國史前彩陶藝術巔峰的精美文物約60萬件。為讓遺產“活起來”,當地投資4.7億元,高標準推進馬家窯文化研究展示中心、黃河文化史前遺址公園等7大重點項目。通過數字化展示、沉浸式體驗等現代手段,遺址正從單純的考古現場,蝶變為集研究、展示、教育、體驗于一體的甘肅文化新地標。
文化賦能鄉村
傳承融入生活
走進馬家窯遺址所在的馬家窯村,一幅幅彩陶主題彩繪點綴廣場墻面,一個個彩陶罐立體鑲嵌于巷道兩側陶紅色墻體,花園里彩陶與綠樹相映成趣。
文化遺產的活力在于融入當代。洮陽鎮馬家窯村依托緊鄰遺址的獨特優勢,探索出“文化+鄉村振興”的傳承新路徑。自2021年起,該村整合項目資金539.79萬元,建成芍藥基地、文化廣場,完善基礎設施與人居環境,獲評“市級鄉村建設示范村”“省級和美鄉村”。村內精心打造村史館、游客接待中心、農文旅沉浸式體驗基地,以現代手段生動詮釋彩陶文化。
這種“館村聯動”模式,不僅讓馬家窯文化從考古遺址走進村民日常生活,而且有效帶動鄉村旅游和農產品銷售,實現文化保護與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村民收入顯著提升,為文化遺產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了“臨洮樣本”。
時下的臨洮馬家窯彩陶文化小鎮,花紅柳綠,文化氛圍濃郁。“我們將馬家窯文化與現代創意結合,制作成茶具、餐具、裝飾擺件等日常用品,讓古老彩陶走進尋常百姓家。”臨洮馬家窯世界彩陶文化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蔡承樸介紹。
在小鎮的彩陶文化展示館內,傳統彩陶器具與現代創意產品琳瑯滿目,碰撞出獨特藝術火花。在“馬家窯+產品”領域,小鎮深入理解文化精髓,構建了從材料研發、產品設計、生產制作到產品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專業團隊經過大量研究實驗,對馬家窯陶土進行科學配比及深加工,既保留其獨特性,又適配現代工藝,為小鎮帶來130余萬元的直接收入。
創新教育載體
培育傳承新生代
從空中俯瞰,外形如陶罐的臨洮縣博物館引人遐想。“參觀博物館,已成為一種文化生活方式。”臨洮縣博物館館長韓軍說,讓文物融入日常,滋養公眾心靈,是博物館的職責。
韓軍時常化身“文明解碼人”,在臨洮縣博物館及馬家窯遺址博物館,通過翔實講解、生動圖文與場景還原,讓塵封的史前文明立體可感,使公眾尤其是青少年深刻理解馬家窯彩陶的藝術成就與歷史價值。
更令人欣喜的是,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陶藝實踐基地的洮陽鎮西街小學,自2015年成立陶藝社,便將馬家窯制陶藝術引入課堂。每周陶藝社團活動熱鬧非凡,學生們在老師指導下揉泥、拉坯、塑形,親手制作融入現代創意的彩陶作品。課程不僅教授技藝,而且結合彩陶特點穿插講解歷史故事與文化內涵,定期組織學生前往彩陶文化小鎮參觀學習。
“我們一邊轉動拉坯機塑形筆筒,老師一邊講解要點,現場滿是泥土的質樸氣息。”學生石哲悅說。陶藝課教師張雪深有感觸:“每周四,我們和孩子們在這里相遇,激發創造熱情,讓他們在學中玩、玩中做,發現美、創造美、鑒賞美。傳承不只是捏陶,更要懂得腳下的文化。”
這種沉浸式教育,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成為馬家窯文化的“小小傳承人”,為文化延續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 2025-09-28黃河之畔幸福來|瑪曲:非遺數字化保護 讓藏鄉文化走向更廣闊舞臺
- 2025-09-28擺脫“學歷焦慮” 重新定義成功
- 2025-09-282025年福州文旅嘉年華啟幕 “情緒+文旅”催生新賽道
- 2025-09-28黃梅戲“骨子戲”銀幕新生 數字電影《羅帕記》在京首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