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文】
樊遲問仁。孔子道:“愛人。”又問智。孔子道:“善于鑒別人物。”樊遲還不透徹了解。孔子道:“把正直人提拔出來,位置在邪惡人之上,能夠使邪惡人正直。”
——楊伯峻《論語譯注》
【小識】
識人
在孔子弟子中,樊遲天資不算聰敏,但他十分好學,常常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可能正因為如此,樊遲幾次都受到孔子的敷衍和冷遇。比如,樊遲請學稼,孔子則說:“吾不如老農。”樊遲請學為圃,孔子則說:“吾不如老圃。”設身處地地想,都是挺傷感情的。
這一次更是如此。問了一遍,沒聽懂;再問一遍,還是沒聽懂。不知是樊遲不敢再問了,還是孔子不愿再回答了,總之是,樊遲退了出來,然后“求其次”,又問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孔門十哲”之一的子夏。子夏對待自己的同學很有耐心,舉例說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常言道知人善任,只有真正了解了一個人的品德和才能,才能把他用在最恰當最適合的位置上。孔子那個時代,亂悠悠的,做一個正直的人不容易,把一個正直的人提拔起來更不容易,所以孔子才拿正直做文章,把“愛人”和“知人”概括成“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說簡單些,這其實就是個風氣問題,也是個生態問題。正直的人占了上風,邪惡的人就會有所收斂;邪惡的人有所收斂,正直就會成為一種氣候。如果能這樣循環下去,我們就不會處處小心、時時提防了。否則,你想想。
一個單位如此,一個團體如此,一個地方亦如此。
相關新聞
- 2020-01-10【清風典歷】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 2020-01-09【清風典歷】見賢思齊
- 2020-01-08【清風典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2020-01-06【清風典歷】未知生,焉知死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